張仁良教授: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 如何把握經濟機遇?怎樣繼續吸引人才和錢財?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周永新無法斷言港人移民潮會否持續,但情况卻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取向不再是主導移民的主要原因、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減少、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並不等同安排他們移民、移民也不是一去不返了。
軟件外包是IT業界對於人才流失非常有效的紓緩方案。但是因為沒有做好外包管理,導至許多項目爛尾告終。筆者認為業界在把研發成果轉移至大灣區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汲取過去經驗。
專資會提出,今年外圍環境複雜多變、充滿挑戰,加上公共開支繁多,政府必須加以審慎理財,並就2023至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建議。
移民潮導致生源、教師均不足,如何吸引外地學生及教師來港填補空缺?何漢權校長與蔡世鴻校長對談探討師資兩地互認、小班教學、跨區上學等議題。一起聽聽他們的分析。
由灼見名家主辦的2023年投資展望論壇,邀請資深建築師、術數名家蔣匡文博士主講兔年運程與九運展望,當中涉及周易卦象、春牛圖、太乙數等多種傳統術數作參考。
隨着世界各國已把眼光放在疫後發展,競逐中高科技高端人才勢所必然,特區政府需要摒棄過去的概念,以全新的思維理解人才的定義及需要,才能制定具前瞻性、具競爭力的政策,吸納世界人才來港發展。
香港除了要搶人才、吸引人才及培育人才外,鼓勵生育亦十分重要,鼓勵年輕人生育為未來的香港注入新動力,改善人口結構及挽留教育業界人才,方是可持續發展的正道。
移居,是現代人的權利;喜歡往世界跑,是人的本性,但是,旅遊和居留是兩碼子事,務必小心:不可以用「移民的自由」,換來「生命的不自由」!
英國大選將於2024年初或之前舉行,若卓慧思未能帶領英國盡快解決連串內憂外患問題,不排除她會步上一任女首相文翠珊後塵,提早被迫下台,淪為另一位短命首相。
疫情帶來艱難的處境,人生難得嚐幾回,每次都是提升內涵和能力的機會。學校中,共同進退,出生入死的一班同事,人生難得遇上,惜緣!感激!對於在批評聲中力排眾議提出支持的一眾朋友,更是人間有情。
當年,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煜明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這也是他投身醫學研究的初心。
估計中國人是不敢放大量資金在新加坡,就算香港人可以去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都是得物無所用,那些去了新加坡工作人很快就會被踢走,咁危險的事,唔會有太多香港人願意去新加坡工作。
校長在學校管理上必須勇於向行政、持份者及專業問責之餘,在不違背辦學團體的工作期望之下,更須遵依教育專業法例與教育局所頒布的守則及行政指引。不過今天的世情不斷地轉變當中,從前所學的已不適用於今天。
在美加英澳紐的主流人口中(當然以西人為主),絕大多數人都是黃絲,他們是支持民主、自由、公義和法治的,這是他們的基本信念。筆者認為,真正的藍絲大多數已遷回香港或大陸,現仍留在海外的,可分三大類。
文憑試放榜在即,各大院校均宣布降低收生要求,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表明不贊成無限額降低收生要求,認為會影響文憑試及學士學位的國際聲譽。同時恒大於新學年將推行國安教育選修,不排除未來將納入必修科目。
不少學生隨父母移民去了英國,令到那些名校可以從其他學校發掘出一些優質學生,來填補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我大膽講一句,插班生大多數比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優異,這就是狀元數目大升的原因。
創建香港必定不能建基於對失敗的憤恨、仇視,而是建基於勇氣、韌性,以激發人們找到生命的溫暖。捍衛真理與善,讓市民看見香港值得存在、值得捍衛、值得為此而付出、值得香港人願意重新投入這個共同體。
這一波選擇離港的人,年紀比較輕,30多歲未夠50歲,未到退休年齡。他們是職場上最「當打」的一批,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與管理階層。他們的離去,無可避免會對香港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新田科技城規劃的宏願是營造香港矽谷,文効忠既是傑出科研學者又是新田原居民,由他評論最是適合不過,他說:「這兒是處女地,中環無得搞的,希望政府好好發展這裏,不要淪為地產項目。」
移民潮加劇醫護人員流失。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認為,必須同時招募更多新血及挽留寶貴人才,加上公私醫療系統協作,才能迎接香港公共衛生的挑戰。一起聽聽范主席的精彩分析。
港大社工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近日就移民潮撰文指出,不少港人所以決定移民,是在價值觀念上無法接受自己一向以來堅守的自由、民主等,到了今天竟被忽視、被否定,香港必須重新塑造合乎現况的價值觀念。
香港疫情轉趨穩定能否清零?術數專家蔣匡文博士認為,香港目前仍受到冥王星的影響。至於近期掀起的移民潮,蔣博士指明年春驛馬星動移民潮達高峰。一起聽聽蔣博士怎講。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移民人士數字增加為何樓市不跌?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香港政經壞消息多樓市一般人看跌 ,但部分商界及建制派人士有信心積極入市,美國不斷QE美元貶值不動產有吸引力。聽聽施生的分析。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