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禪修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作者供圖)

修行的關卡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其實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個時候才更需要用念佛禪修來調理身心平衡,不能因為遇上考驗便放棄,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

我展出的作品似畫非畫,帶出宇宙萬物都在無常變化的現象。(作者提供圖片)

見山、見水

記得初看《金剛經》時,自覺在攝影上已經歷過上述「見山、見水」的階段,但看到佛陀在經中常以肯定、否定再肯定這種方式說法,還是有點摸不着頭腦;直至出家修行多年,才體會到原來禪修跟攝影的心法是沒有分別的。

用7天的時間來做禪修是很適當的。(作者供圖)

打禪七

在參加禪修之前,必先要放下一顆有所求的心,在禪期中則要身心放鬆而不放逸,不因修得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修得不好而怪責自己,這兩者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執着。

近10年以來,辦學團體和各佛教山門不約而同,革新原來的宗教教育內容。(慈山寺Facebook圖片)

佛化教育的成功

佛教在校園一洗「老套」形象,學生自願參加公益活動的人數大增。宗教場所內,也多了年輕面孔參與義務工作。可知,願意接觸佛法的年輕人正與日俱增,佛教界出現一片新氣象,佛化育人指日可期。

佛法本來就是大自然的定律。(作者提供圖片)

禪修的體會

2000年後舉家回流香港,適逢參加一個禪修活動時獲贈一個坐墊。此後每天早晚都會坐禪,想不到短短幾個月的持之以恆,自我覺察能力竟然不經意地加強了。

輕鬆易懂而又融合生活藝術的禪修方式,較為適合現代人。(作者供圖)

殊途同歸修行路

在心中建立正能量,就等如灌溉心中好的種子,才可以用正能量影響他人;迫得自己太苦,做不到時又常常自責的傷害性很大,因為會累積負能量,就像不斷灌溉內心壞的種子,不只是幫不到人,甚至連自己也幫不了。

究竟用心還是用腦,是很值得我們觀察自己,好好體會一番的。(作者提供圖片)

用心和用腦

不管是學佛修行,還是希望活得自在,都可以用同樣方法,即是在日常生活中清楚覺察,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非常簡單,這就是用心。可惜我們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使用大腦。

虔敬禮佛既能獲得身心健康,又可懺除業障。

禮佛的好處

做任何事情,重點都在背後的起心動念,同樣是在禮佛,如果目的是為了禮敬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或者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後的效果還是會有不同的。

不管學佛還是學攝影,都應該要保持一顆自然開放的心,接受任何轉變。

學佛和學攝影

有人問我的攝影風格是什麼?其實我沒有風格,如果真的要說的話,就是自然,我的風格只是隨順自然一直地變。假如太著重個人風格,就像修行時放不下自我的執著,會容易變成固步自封,很難更進一步。

通常恐懼都是基於將來未知而又可能發生的事,而非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恐懼的原因

恐懼的原因來自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很多人跟人爭辯時,絕對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對方一定是錯的,這樣自己的情緒很易失控,還會導致人際關係破裂。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質和長處,不可能用倒模的形式,把他們變成一模一樣。

模範教師

每個年輕人都會經歷不同狀況的反叛期,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他們一定是錯,而對他們有這個是好、那個是壞的分別看法,否則會導致和他們溝通上的困難。

法師決定雨中照常進行襌修,只是在出發前加強提醒大家,行禪時如何用上方法。

雨中行禪

與中行禪讓大家在過程中更為專注,自我覺察力提升,腳下的感覺也更加敏銳,最重要的,是親身體驗到雨中漫步的樂趣,而不像平時那樣,下雨時要匆匆趕路。

2011年,常霖法師在祖師禪林舉辦了第一次專為以前的香港攝影學生而設的攝影禪修營。

攝影禪修營

不只不需要再去教導攝影的技術和方法,反而要打破他們對這些東西的執着,因為最重要的是知不知道每個當下的自己在做什麼?和能否覺察得到,在每個訓練中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

持續的禪修有助於減少生活中的不安與壓力。

閉關靜修

禪修練習應每日堅持,不可中斷。日常生活中的持續禪修練習可以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之後遇上困難、逆境或者情緒生起時,便可以提早覺察得到,會比較容易處理。

透過簡單地去喝一杯茶,我們就可以體驗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全部都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作者提供)

茶禪一味

生活中「行、住、坐、臥」都是禪修,利用喝茶時來體會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學習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就不難顯現了。

《與正念同行》這套電影以三年時間拍成,記錄了一行禪師在梅村對禪修者的種種教導。(左:Wikimedia Commons、右:作者提供)

一行禪師·與正念同行

多年以來,一行禪師與其僧侶團隊每年都到世界各國傳揚正念(Mindfulness)的思想與實踐,設立正念靜修中心,他的80多本著作也翻譯為不同國家的文字,部分成為非小說裏的暢銷書。

一塊木頭,永遠都是木頭,但只要除去不該保留的、除去多餘的部分,它就變成莊嚴慈悲的佛像,就能帶給眾生心靈安慰。

佛像的故事

古語有云: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很多事情我們作不了主,但是一點之心,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狀態。

以前曾誤以為靜坐時應該要壓制所有雜念,誰料愈壓制心思反而愈亂,感到心浮氣躁。(作者提供)

駕駛禪

以前的我在駕車的時候,只要遇上其他駕駛者胡亂切線,或者有點挑釁的行為時,我都會即時發作,除了不停響號喝罵對方,有時甚至會追數條街來攔截報復。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