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教授:中美關係可脫離新冷戰險境 展望後新冠病毒及後特朗普時代的全球秩序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六周年慶典──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教授以視訊形式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展望後新冠病毒及後特朗普時代的全球秩序」。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六周年慶典──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教授以視訊形式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展望後新冠病毒及後特朗普時代的全球秩序」。
管喬中講述凱普參與全國各地的大規模病毒篩查時說,愈多人參與檢測,效果一定更好。如果民眾不配合檢測,或驗出陽性的確診者拒絕隔離,躲藏起來,病毒就很容易擴散。疫情受控反映中國大陸民眾很自律,遵守規定。
近幾日疫情「日日有突破,天天創新高」,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嚴峻疫情,政府如何因應才能真正有效控制?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又該如何處理?一般市民日常又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及家人?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六周年慶典──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邀請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王振民教授發表主題演講,主題為「國家的規劃,港澳的希望,世界的機會」。
11月20日,灼見名家傳媒舉辦「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論壇暨六周年慶典,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並致辭,他指出,香港的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如何從危機中尋覓新機?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朱雲漢教授預計,新冠大流行會加速歷史腳步而非改變歷史,美國領導地位不斷下滑,超級大國之間出現各種摩擦與衝突。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教授、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管喬中先生一同討論新冠肺炎抗疫之路。
香港經濟進入空前低潮,要重新思考、重新啟動。深圳、新加坡、韓日都在高速發展。各個城市有其優缺點,香港有一國兩制,不管是怎樣的爭論,都要發展。
今年將邀請多位演講嘉賓出席論壇,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將擔任主禮嘉賓及致辭,多位政商學界,以及醫學和生物科技業界翹楚,將分析中美博弈的最新發展,及探討對付疫情後的醫療發展趨勢,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共商良策。
2019年10月16日是灼見名家五周年論壇慶典,當中有不少文化界的名家出席,如金庸前秘書楊興安博士、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馮可強先生、資深傳媒人程翔先生等等。一起聽聽他們對灼見名家的祝賀吧﹗
2019年10月16日是灼見名家五周年論壇慶典,當中有不少高等教育界的名家出席,如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何文匯教授等等。
現任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的管喬中以「過來人」身份指出,在大灣區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關鍵是吸引企業前來投資,並寄語投資者必須「有信心及不怕輸」。
當前香港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盡快止暴制亂,重回正軌。我生於斯,長於斯,愛於斯,現時的香港狀況令人痛心,我誠心呼籲各方彼此互愛、互相包容、反對暴力、遵奉法治,讓社會恢復安寧和秩序。
一旦出現中小企倒閉潮,美國人會徹底失業,但中國人失業較難定義──在東莞的工作沒了,也可回鄉當農民,這算不算一份職業?因此,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拖慢「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
因為我們一直在說自由貿易,現在忽然間說公平貿易。自由貿易不是免費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如同全球化一樣。今天說公平貿易又是否公平呢?自由貿易還存在嗎?
執業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從地緣政治及經濟層面闡釋中美紛爭的因由及歷史背景,認為中美雙方須朝着找尋共同利益及互相了解的方向發展,才可望收窄分歧,化解貿易戰談判的困局。
曾鈺成說,中央一直沒有說不能重啟政改。現在問題是示威者加了「真」雙普選。曾鈺成表示,曾經和一些年輕人接觸過,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指不會提港獨,如果能給予「真」雙普選的話。
5年來香港換過兩任特首,社會發生過兩次重大運動,灼見名家同仁認認真真的努力耕耘,為大時代留下一點印記,為社會貢獻一些改革良方。
幾經斟酌研究,我們把公司願景定為:建立一個優質媒體平台,在大中華地區發揮影響力;使命有三:一、為讀者搜羅優秀作家;二、為優秀作家提供理想寫作平台;三、為社會長遠發展貢獻真知灼見。
梁錦松、鄧希煒指出,中美博弈本可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 ,促使不少生活在美國及內地的人才轉到香港發展,但近期香港的局勢卻可能令他們卻步。
潘淑嫻作為校長,呼籲每一個人給年輕人多點愛,多點關懷,並不縱容,亦不放縱,情理兼容,恩威並重,用溫柔的語氣,堅定的立場告訴年輕人,其實生命很寶貴的。要成為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不要給感性蒙蔽思想和心靈。
張炳良認為,止暴制亂是必要的,始終不能長期亂下去。但問題是,政府是否等到止暴制亂後,社會平靜之時才願意對談,還是止暴制亂的同時有政治解決方案。他認為看回過去幾個月的經驗,是要同步處理的。
要化解分歧和矛盾,暴力違法的行為會令解決問題的難度會增加還是減少?要落實一國兩制的時候,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或者中央理解香港的情況會變得容易還是困難?
際此風雲變幻之時,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五周年,本社舉辦周年論壇暨慶典,邀請多位政商界及學術界權威人士聚首一堂,探討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
林鄭月娥經常用「學業、就業、置業」概括青年問題,張炳良同意青年在這三範疇有憂慮:青年難入學,就業工資不高,置業難,但他認為香港的青年問題不是單純的三業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
梁錦松表示,這場風波只是序幕,隨之而來的是中美全面鬥爭,或會長期對壘。中國既要重視外患,也須提防經濟內憂;而在兩國交鋒之中,香港也有獨特的角色。
黃元山認為,智庫的社會角色很大,第一是提出長遠想法;第二是提出跨部門想法,因為智庫不必受制於既定觀念運作的官僚框架;第三是作為民間機構推動官商民三個界別合作。
「我們着眼於成立大灣區國家實驗室的可行性,把不同學院放在一起,發展跨學科研究,更引進企業家精神及經驗,與工業界合作,展望未來港大在這些實驗室會扮演重要角色。」
張建宗坦言,特區政府面對不少可能是十多屆政府都無法完全解決「老大難」的問題,但也不爭一日之長短,希望未來為年輕人帶來希望,以民為本,與年輕人同行,因此本屆政府尤其重視青年的工程。
曾鈺成說:「前兩個月我們發表比較全面的、回顧一國兩制實踐20年的報告,我們的基本看法是一國兩制整體應該是成功的,否則不會有今日的條件,但實踐當中遇到的問題尚未解決,我們仍須正視。」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