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歐盟

歐洲人患了「援烏克蘭疲勞症」。圖示波蘭疑遭攻擊,G20峰會期間美總統拜登召集各國領導人商討對策。(亞新社)

未能思患的未濟年

虎年是多事之年,國際局勢動盪不安。《易經》「既濟」卦勸人「思患而預防之」,若既不思患,又預防不了,事情就會「未濟」,結果不能好,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今國際大事再合適不過。

使用碳稅在行政管理上比較輕鬆。(Shutterstock)

碳交易制度與碳稅

碳稅的訂定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事前調查與規劃,因為若碳稅價格太低,就不會達到推動業者減碳的效用,但價格太高,除了業者不願意配合外,也可能會衝擊到消費者。

在新興經濟中,東盟應可與印度、非洲媲美與競爭。(Shutterstock)

放眼東南亞

以美國為首的G7不僅與中國矛盾會加深,妨礙經貿合作,而且發展勢頭,與香港及內地的經濟協同互補作用均不如。香港在維持與G7的經貿關係時,更應前瞻地開拓與東南亞東盟10國的合作、配套協調。

在離開歐洲前的最大感觸,便是歐洲儼如兩個世界。(Shutterstock)

離開歐洲前的感觸

歐洲政客既關心政治也關心國際社會,目光都放到其他人手上,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質疑的是他國的政策,似乎選民投予的一票是讓他們向世界咆哮,本來最應該關心的本土事務卻不屑一顧。

烏克蘭中部克列緬丘格一間超市遭到俄軍導彈襲擊,至少2人死、20人受傷。(亞新社)

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

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援並非毫無保留,西方除了不肯出兵參戰外,在武器方面亦有很多保留。而俄羅斯的策略是圍而不攻,隔絕烏克蘭守軍的對外聯繫,直到彈盡糧絕,士氣低落,唯有投降,逐步消耗烏克蘭無法補充的兵源。

美國、北約的武器供應拖慢了俄軍的步伐,若有更多先進長程武器部署,俄羅斯將更難應付。(亞新社)

歐洲變局

俄羅斯顯然是借烏克蘭之戰改變東歐的安全局面,是重建冷戰造成又一次的歐洲分裂,抑或是在美俄衝突中歐洲宣布中立?烏克蘭之戰歷史意義重大而深遠!

加里寧格勒出事,大戰難免。若雙方忍耐,大戰可免,但美國會容許嗎?(Shutterstock)

加里寧格勒

立陶宛與歐盟堅持不是對加里寧格勒全面陸路封鎖,掩飾此舉的政治與軍事意義,無非是藉以欺騙俄國,得寸進尺也進行戰爭的準備,削弱加里寧格勒作為俄羅斯飛地堡壘作用。俄羅斯會怎樣反應呢?

作者估計,俄烏戰爭將會持續下去,甚至可能擴大。(亞新社)

會否第三次世界大戰?

綜觀世局,除了中國和白俄羅斯之外,還有什麼國家可能參與「大戰」?況且,中國也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目前的「中俄友好」,只是一種戰略而已。

馬克龍在低投票率情況下擊敗極右翼競爭對手勒龐連任法國總統。(亞新社)

法國大選與歐盟前景

近年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大部分都在經濟上相對落後,他們對歐盟的倚賴大過可以為歐盟作的貢獻。德法兩國作為歐盟的領導者,當然應該比其他國家作更多的承擔,但此舉必然會損害本國選民的利益,令執政黨地位不保。

這次俄羅斯的前科,香港應該好好思考,尤其金融領域,是否要及早準備一套應對危機的方案?(亞新社)

當金融成為武器

敵我思維壓倒一切,只要能打擊對手,什麼都可以做。而香港對中國大陸的最大貢獻,正是金融市場連接全球的功能,一旦到了美國要決定「重擊」中國的時候,難道會放過香港的金融體系嗎?

北溪二號被停,北溪一號若停供,德國將進入衰退。(亞新社)

2008年危機會重演嗎?

歐洲資本外逃,美國得大利是以5倍於俄羅斯天然氣價格供應歐洲,這就是歐洲「道德義憤」的代價,往後一個月,歐洲人不能好自為之,2022危機爆發,又是全球受累。

歐盟官員公開呼籲保護婦孺、烏國人民呼籲難民回國,顯示出藉機拐帶販賣烏克蘭難民中的婦女幼兒情況已出現,也變得嚴重。(亞新社)

重建家園

作者指出,最近有20多萬外移的烏克蘭難民回國,或反映出戰事在俄羅斯主導下,新納粹武裝威脅被消除。只要人道援助迅速趕上,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和進行重建,戰爭的災難可以減少。

Page 1 of 3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