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宣布「夠鐘返屋企」 不尋求連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4月4日)宣布,不會參加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將在今年6月30日完成5年任期。她又感謝她任內的管治團隊和全體公務員,以「事不避難」的精神克服困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4月4日)宣布,不會參加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將在今年6月30日完成5年任期。她又感謝她任內的管治團隊和全體公務員,以「事不避難」的精神克服困難。
昔日壟斷土地的財團和既得利益者不能繼續呼風喚雨,但日後土地又會否壟斷在另一批人手上呢?利益的主角不同了,但壟斷的實質不變。這又如何讓普羅大眾,尤其是低下階層開顏呢?
即使受到疫情影響,香港樓價卻仍冠絕全球,更帶動二手居屋成交價量齊飛,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基層市民望樓興歎,安居樂業遙遙無期,如何讓市民能有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既要設置CBD,又要容納70萬人居住,未算到區內上班人口,其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萬人,比全港最稠密的觀塘區更高,令人質疑各種參數是否在規劃上相容協調。
團結香港基金針對土地房屋政策的新一份研究報告,提出香港仍然欠缺12萬個公屋單位及約9000公頃土地發展,建議政府藉現有新界規劃發展區,推動新界大規模城鎮化。
最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討論人工島研究撥款時,香港工程師學會由會長署名提交了意見書,踩過界就不熟悉的氣候和海洋課題發言,搞錯科學,又只講眼前所見,既違反專業團體行為規範,也涉嫌專業不及格和誤導立法會。
防疫治疫是近月以至一年以內的頭等大事,能盡快清零,社會經濟便可恢復正常,公帑不會白消耗,社會民生與經濟不會重重的被損害,影響深遠。香港到今天再無任何藉口抗拒防疫治疫的緊急措施。
這份題為「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的《施政報告》涉及逾200項措施,最受矚目的當屬土地房屋問題。筆者認為,報告中首次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出多項實質性措施,更值得花幾行文字加以點評。
在眾多的反對聲中,本屆立法會的議程,卻仍然包括5.5億「明日大嶼」的前期研究撥款申請,而政府更「插隊」令議題提前討論,以求盡快通過。本會在此鄭重重申,這是一項拂逆民意、不負責任和愚不可及的行為。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了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體現了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
資深投資人王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香港市民,提倡市場融資方案,推動政府以創新公私營合作模式,設立由全體香港市民合資擁有的公司,在明日大嶼填海造地 2000 公頃建屋。
筆者特意邀請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出席《何民傑會客室》網上節目,評論習近平南巡對香港有何啟示、深圳40年改革開放的得失。
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總裁、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先生應邀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分享了他對塑造未來新視野的看法,透過畫作表達他對政治、社會議題的看法。
「明日大嶼」願景推出後受到多番討論。規劃署前署長、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指出發展香港土地沒有速成的特效藥,包括發展棕地,填海是另外一個必然選項,只有科學規劃才能保障各方利益。
回顧過去十多年歷史,每次疫症過後,翌年的私樓入住量均大增,但在供應緊絀、「明日大嶼」遙遙無期下,政府可考慮以獎賞機制或拆牆鬆綁幫助發展商加快市區舊樓重建,以增土地供應。
政務官那套傳統的管治方式──自以為是的原則和立場、官僚的議事態度、不顧民意的決策過程、不肯認錯的官場文化,就算不至於成為香港今天困局的罪魁禍首,也明顯失去帶領港人重建香港的能量。
數以萬計基層家庭被迫捱貴租、住劏房的情況下,是否必需要等到所有民生設施都完全到位才能開始發展呢?還是可考慮採用先建屋、後改善的分階段發展模式呢?
《施政報告》將人工島發展計劃命名為「明日大嶼願景」,而不是簡單稱作「明日大嶼計劃」或「明日大嶼工程」,絕非單純的包裝技倆或宣傳口號,而是要刻意突顯整套發展計劃是「願景為先」。
因為香港土地長期嚴重短缺,增闢土地的社會利益往往遠超其社會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政府財政能夠承擔「明日大嶼」計劃的開支,賣地收入是否能夠完全彌補增闢土地的工程成本,不應該是首要考慮。
博匯智庫早於2017年提出「海上飛地」的構想,倡議在香港南部位於珠海行政區範圍內的伶仃島、擔桿島和萬山群島一帶水域填海造地約120平方公里,建立「海上飛地」。
近年不少超大型工程大幅超支,「明日大嶼」計劃的成本恐怕將會高達1萬億。在土地收益方面,論者強調地價十分不穩定,一旦香港經濟不景,土地收入將會大幅下降。以上的質疑其實以偏概全,需要仔細拆解。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