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世界發生多宗大事,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留意到,國際傳媒在報道上多針對中國氣球事件,而忽略其他大事,尤其是關於華府的醜聞。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國際傳媒不顧事件輕重緩急,將報道焦點集中在「中國氣球」事件上,批評其為中國間諜行為,而對火車出軌、北溪爆炸兩宗新聞卻只是輕描淡寫,反映了美國的傳媒霸凌行為。
香港新聞博覽館踏入五周年,12月10日舉行慶祝活動及「說好香港故事」座談會,行政長官李家超擔任主禮嘉賓。席上他表示,在保障新聞自由上政府責無旁貸,但業界亦要自己守住新聞自由,避免行業受到污染。
行政長官李家超期望,在寫故事、講故事方面都有豐富經驗和心得的新聞界同仁,能夠充分發揮所長,一起努力講好香港故事,團結一致地把香港的最新發展和正確信息,告訴世界各地的讀者、聽眾和觀眾。
香港新聞博覽館推出全新專題展覽「傳媒.香港.廿五年」,以報章報道、圖片及短片等方式,與港人一同回顧過去25年來本港傳媒大事及變化,讓公眾了解回歸25年來傳媒業的發展。
究竟評估香港新聞自由表現的專家組,都是些什麼人,不得而知。專家為什麼「真人不露相」?今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可能是「十分惡劣」,專家害怕被政府迫害,所以不敢明示姓名,那往年成績好的時候呢?也不見露真容。
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周六(4月30日)晚上出席行政長官選舉答問會,就多方面回答傳媒的提問。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下屆政府若能即時解決最困擾的「通關」問題,便會有良好的開局。
警方國安處拘捕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指他涉及「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林鄭月娥及李家超均重申香港是法治社會,《基本法》及相關法律會充分平衡人權和自由。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新入職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基準試,方能註冊成為教師。筆者提出,新舊教師都應知道當中內容,新舊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他們影響下一代,角色與功能等同。
《蘋果日報》停刊,有指政府利用《港區國安法》打壓新聞和言論自由,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回歸後中央對新聞自由過度放任所至。一齊聽聽施生的分析。
《蘋果日報》前主筆之一馮偉光(筆名盧峯),昨晚10時左右在本港機場準備離境時被截停拘捕。另《立場新聞》昨晚發公告稱,為減低各方風險,決定將今年5月份及之前刊出的相關評論文章暫時下架,並停止接受贊助。
香港始終是法治之區,如果傳媒在法律範圍內對政府作出善意批評並沒有問題,但是,若然違反《港區國安法》,不利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其生存空間只會愈來愈壓縮,甚至沒有。
500名警察6月17日突擊搜查《蘋果日報》大樓,拘捕5名高層,電腦和文件被帶走,包括一些新聞材料。英國及歐盟:「利用國家安全法來打擊反對聲音並對媒體滅聲。」國際特赦組織:「無恥攻擊香港新聞自由」。
警方日前修訂《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的定義,變相由政府新聞處「發牌」。引起市民強烈不滿。下午1時中環快閃,靜默閱《蘋果日報》,抗議新聞自由受侵犯。
香港警察改「傳媒代表」定義,只承認經政府認可新聞機構的記者,引起香港新聞界的關注和批評。此舉是對本港新聞自由的直接攻擊,帶來令人不安的廣泛影響。
反對派可能覺得這場鬥爭他們搞得十分成功,但香港人有沒有想過,反對派的成功意味着什麼呢?它意味着中共原先為香港順利回歸所作的種種妥協前功盡廢,完全換不到預期的成果。
北京的忠實支持者一次都不會放過譴責民主派摧毀香港的機會。事實上,他們才是盲目地支持侵蝕我們的自由。他們難道不明白自由社會是香港最強大的支柱嗎?現在,支柱已經大部分被砍掉了,現在正面臨崩潰的巨大危險。
外國記者在中國如何採訪和發出什麼報道,這是新聞自由問題,他們都沒有資格進入中國境內,他們的新聞自由就不發生在香港,也就沒有限制他們新聞自由的問題,這是簡單的邏輯。
不容具國際地位的媒體在香港採訪及報道,會令國際社會質疑一國兩制是否已經變形,包括香港是否依然享有與內地有別的新聞自由。這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價值,包括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重大負面影響。
外國記者會嚴重關注警方在周二晚間的葵涌抗議期間對記者採取暴力行為,八日內第二次譴責警方對記者暴力。
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行了一場無聲抗議,堅決保衛新聞自由,不容暴力對待記者,呼籲獨立,徹底和透明的調查。
記者組織厲譴責警方清場時多次推撞、喝罵、甚至襲擊記者,行為嚴重阻礙採訪,妨礙新聞自由。
《逃犯條例》條例通過後,香港最可能發生如下變化:主要發達國家會與香港重新檢討引渡條例,有極大的概率美國和德國等會取消與香港的引渡條例。
在無權無勢的世人眼中,阿桑奇戳破以維護人權自居的美國政府的虛偽和霸道,是個維護正義及體現言論自由的英雄。不過從美國政府的立場看,維基解密洩露的軍事機密,危害國家安全以至美情報人員的安全,罪無可恕。
談論新聞自由的原因,在於陳志武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中,很多危機被隱藏在官方的話語之下。中國經濟有其脆弱的一面,但基於內地媒體只許報喜,很多問題被掃在地氈下,不能客觀看待。
回顧這30年風雨在香江,慶幸當年勇敢踏出這一步,讓人生充滿了挑戰與意義。也是因為香港為我創造了機會,才能在新聞領域中開創了一片天,也才創造出推動的兩岸三地交流的成績。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是香港過去百多年的特色,這裏收納過不少通緝犯、政治犯、落難文人、學者等,也是戰亂時期商人和平民百姓逃難安身之地|他們沒有視西方為「敵對勢力」,反而創造了不少中西合璧的輝煌成果。
今天媒體生態跟幾十年前完全不同,再過幾十年報紙的面目如何都未可知,但新聞卻是永遠存在的。面對全球資本集中和壟斷的情勢,如何保持言論獨立,良心泰然?我們必須思考,也是紀念張季鸞和《大公報》的意義所在。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