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無聲的結束──嚴浩、鮑起靜對談
兩位六七當事人嚴浩、鮑起靜對談,他們反觀自己當年和時下年輕人的行為,認為青年思想都是較為偏激的。總結經驗後,大家都要放下成見和偏激,客觀地看待歷史上中國的發展,社會才有發展。
兩位六七當事人嚴浩、鮑起靜對談,他們反觀自己當年和時下年輕人的行為,認為青年思想都是較為偏激的。總結經驗後,大家都要放下成見和偏激,客觀地看待歷史上中國的發展,社會才有發展。
著名畫家黃永玉周二(13日)凌晨逝世,享年99歲。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12歲起外出謀生,曾到上海、台灣和香港,走上繪畫之路,並以木刻作品蜚聲畫壇。
周蜜蜜受何紫的鼓勵下,在香港開始創作兒童文學。大概1984年開始在《文匯報》連載童話故事,後來交何紫結集出版,書名叫《神面小公主》,此書成為周氏首本長篇兒童文學著作。
「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漪歟盛哉,實在不容錯過,然展期有限,喜愛藝術的朋友,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盡早抽空走進藝術館,觀賞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如果作為教學備課,看電視劇絕對是比單看文字賞心悅目,這個耐性是值得花的。教師自己有了在歷史時空「生活」的經驗,把歷史中的人物變成了「活生生」的朋友,才能事半功倍向學生解說一段段的歷史。
中共中央的「第三決議」是關於中共歷史和領袖評價的第三個決議。要點是對現在舵手的「兩個確定」和歷史貢獻,也涉及老舵手的「歷史功績」和毛思想的指導地位,小篇幅提到文革(1966-1976)的「慘痛教訓」。
文革十年是中國史上一大浩劫。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提出,六中全會再批文革的禍害,承認過去的錯誤。然而,在六四風波以及近年發生的2019年香港動亂卻鮮有著墨,為什麼呢?一起聽聽主席如何分析。
在特定的國情下,必須思想統一,才能凝聚力量。我對此也不一概反對,但問題是:凝聚力量是否只有「統一思想」這種辦法?相反,在方向基本一致之下,是否可以讓大家談得更真,更深,更透?
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的著作成為不少大學生的讀物。在李氏91歲高齡「走」了之後,鋪天蓋地的悼念文字中,敏感的傳媒「嗅」到了「集體緬懷80年代」的氣息。
中國古老的智慧:30年河東,30年河西,在中美兩大陣營這30年的表現充分反映出來。兩個國家一個古老,一個年輕,沒有世仇,優勢互補,鬥則兩敗,和則互利,但願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可以化危為機。
1949年歲末的一個夜晚,三名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在巴黎一家咖啡館作徹夜長談,討論人生一個決定性的抉擇,那就是要留在法國還是回國。這三位已小有成就的藝術家是吳冠中、趙無極和熊秉明。
劉少奇的冤案,暴露「一黨領導體制」的弊端,特別是權力體制之弊:個人極度集權,形成一言堂的家長制。領袖權和家長意志高於一切,政治、社會遠離法治之道、制度有效的約束。
1969年5月前,金庸要我編選一冊〈自由談〉的選輯,作為報慶10周年出版物。我奉命編選出版了《明報〈自由談〉選輯(1962—1965)》。收入金庸撰寫的〈自由談〉發刊詞,約周青寫〈編者感言〉。
近年來,關於文革的集體記憶在中國內地被一步步沖洗淡化,那幾本正規歷史教科書中的「十年浩劫」也變成了委婉的提法「艱辛探索」。在這場有關記憶的苦痛掙扎之中,李振盛的攝影作品為時代留下了一部有形有色的證言。
特總統對中國沒有歧視──他的保護政策對他的友好之邦是一視同仁的。北京選擇以同量進口稅作回敬,希望有阻嚇對方之效,難以厚非。然而,從經濟利益看,不回敬,甚至減美國貨的進口稅,利益更大。
我國不僅是世界性大國,還是東方文化的傳承者,負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中共十八大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進入新時代,重提以人民為中心。這就是合題,是對反題的否定而非正題的簡單回歸與還原。
作者深感如果不想學生在文革課堂裏鬧場,就不應強迫學生接受任何論點是唯一的正確觀點,即使教師堅信某個論點也要盡可能拓展學生視野和深化他們的比較研究觀念。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