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則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也會牽動着每一個相關家庭的情緒。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解說教育政策時表示,「科教興國」將成為未來香港教育發展新方向。重視學生多方面發展,也須持續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全力培育出愛國愛港愛家的新力軍。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在8月下旬邀請41間學校,超過400位中小學生參與拍攝《少年中國說》音樂短片。其中有同學戴特製口罩吹笛的片段引起網上熱議。教育局表示強烈譴責,並保留追究權利。
幼兒受虐個案,一宗也嫌多。「只聞樓梯響」的強制要求舉報虐兒法案,必須盡快(例如兩個月之內)通過。特首李家超領導的現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綱領,也應該在這事上貫徹實施。
新任教育局長蔡若蓮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表示,教育永遠可以做得更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幫助不同年代的學生裝備自己。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育局優化課程,舉辦學生活動,製作學與教資源,提供學習津貼等,旨在營造中華文化的學習氛圍,希望以活潑的方式培育同學的學習興趣,希望同學可以從中領悟,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教評會指出,教育局提議縮班、調遷、合併和殺校等方案只能處理眼前的問題,並不是長遠的策略。為了提高中、小學就讀學生,倡議港府應檢視入境政策,容許及鼓勵內地及海外學生以特殊簽證來港就讀。
現在公眾參觀的途徑,是在網上預購門票,只提供個人購票方式,一人最多可以每次購票4張。沒有團體參觀的安排。教育界不清楚在計劃當中,當局會否推出學校師生集體參觀這項措施。如果有的話,就請盡快公布。
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社會傳媒的黑白是非在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組建,一代人的價值觀建立,要通過整個社會的共識,一同努力。
隨着國家國力提升,中文作為一種軟實力,在世界上日益重要。如管治階層沒意識先在教育方面,確立「中主英輔」的語言政策,繼而輻射至社會各層面,本港長遠會脫軌於國家發展的步伐。
近日「天線得得B」擺設破碎事件,責任誰屬掀起爭議。網上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討論,其中一個論點是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考牌?究竟什麼是「家長教育」?誰該接受教育?
廣州南沙的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將在今年9月開學。期望大灣區各地政府推動港人子弟學校的發展,香港教育局和考評局亦可探討DSE在內地發展的可能性,長遠提高其認受性。
教育是一們專科的項目,在往後的25年,我們需要熟悉香港教育的局長,教育是未來的基石,一點也不能含糊。現在的楊局長擔任教育舵手多年,高瞻遠足,正反映教育局長的重要。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期待新一屆政府的成立,能以衝勁及遠見,帶領香港為持續的疫情及後疫情時代,訂出合適的教育發展方向,以讓教育部門能相應地調整政策及施行措施,讓莘莘學子的青少年期學習時光不枉過。
為進一步支援教師及學生使用多元化的教材教授及學習中國歷史,教育局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合作,將100集《中國通史》紀錄片剪輯為數百段短片,並加上適合的學與教材料,以配合初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
以回憶族群創傷的方式凝聚歸屬感是當前所謂「愛國教育」的命意所在。其實這只是臨危受命的急就章。過去式的回顧要植根於庶民心裏,必須具備一個自覺的前提──這是我的國、我的家!
學歷史最重要的,是借前人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在個人修為、以至國家大事,待人處事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過錯。那麼「南京大屠殺」又跟小學生有何關係呢?
小學一年級學生觀看50秒的日軍屠殺情景後嚎啕大哭。這是不應該的,對幼小心靈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問題是,誰該對此負責任?教育局、校長還是教師?抑或是全部?
教聯會和教協均是老牌教師組織,教聯會會長黃均瑜認為,兩者的宗旨在早期分別不大,都是為教師爭取權益。「我想較大的分別出現1997年回歸之後,主要是在政治立場上。」他說。
教育局7月31日表示,近年教協未發揮教育專業作用,並在反修例等社會事件中未盡教導及勸止之責,反而推波助瀾,有違教育宗旨,其本質已與政治團體無異,故不能再視教協為教育專業團體,因此全面終止與其工作關係。
尤其在小學的六年中,教師不必在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概念上走入教學設計的死胡同,反而可以考量其他範疇如何能在現有各學科課程中連結,讓學生在深與廣的學習層面上繼續研習。
2019年是「五四運動」發生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投票推選出魯迅為年度歷史人物。2021年7月9日起一連三天,由學生聯同專業演員共同演出《何者魯迅》舞台劇,紀念魯迅先生及這個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
筆者認為國家安全教都是一些切合課程宗旨、建基於事實、合乎情理的內容,對加強新一代國家安全意識相信有一定幫助,也可以令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從不同角度理解國家安全的知識,引起同學關心相關的時事。
學界對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課外增潤計劃持不同意見。對於熟悉STEM教育的學校而言,它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助加強學校現有的設施,當然鼎力支持。但對科技陌生的學校,要求它們適當使用,卻不容易。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今日(29/5)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辦總決賽,三間晉級總決賽的學校表現出色,競爭激烈,最終由英華小學奪得冠軍。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家安全教育已經得到了深化和強化,當中的挑戰是為所有學校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人力支援,以便學校管理層和教師能夠並且順利實施國家安全教育,造福學生和整個社會。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