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愈是物質上充足,愈是科技日新月異,精神方面的失落愈見明顯,人民愈想找尋宗教的慰藉。我在南京見證00後的年輕人,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更加徬徨,更加找不到攀附。
龍山寺整個社區都很有味道,下次來台北,我還是要住在板橋,然後在清晨時分,再次舊地重遊,再去一嘗龍山寺旁那無比鮮美的鱸魚湯,漫步在艋舺街頭,感受那別具一格的老台北風情。
近年教區開展「古道行」計劃,重修重建各小堂,探索以不同模式傳教同時,既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亦是宗教文物建築的保育,也為山友行者,在走逛郊野過程增添別具特色的人文內涵。
一位城市探險達人進入一座荒廢的教堂,位置相當偏遠,可能是一個靜修營。這座2層高的建築似乎是一座別墅,後來被用作教堂。 可以見到大廳牆壁上曾有個十字架的痕跡。 已經荒廢10多年,雜草叢生。
位於銅鑼灣的基督君王小堂,建於1928年,可容納1000人。教堂以古典復興風格興建,外圍立面由科林斯式石柱包圍以支撐屋簷,斜屋頂則鋪上中式瓦片。內部以古典風格佈置,為二級歷史建築。
1890年,德意傳教士福若瑟在西貢海岸的一個小島鹽田仔(鹽田梓)建立聖若瑟小堂。201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鹽田梓村大約在300年前由陳氏客家移民建立,從事曬鹽及務農工作。
大教堂廣場以維爾紐斯大教堂及其57米高鐘樓為主體,是最重要的地標和城市中心。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有巴洛克式大樓的迷人舊城區。
宿霧最神聖的教堂,建於1565年的菲律賓第一座教堂。目前的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737年,2013年地震後修復了表面和鐘樓。
馬鞍山上的宗教建築見證了礦工在這偏遠角落的艱苦生活,同時亦反映教會為大量湧港難民提供救濟的一頁歷史。當年礦工甚少與外界接觸,山上的教堂和學校便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