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對年輕人多樣的品格培養,充滿決心,把他們從某些妖化、俗化、弱化和物化的社會氣氛中改變過來。中共總書記斬釘截鐵地定調:「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是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
中國當前面臨的重大而緊迫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全球輿論下贏得話語權。香港的重要意義在於為中國駕馭全球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和文化意識形態積累知識、經驗和技巧,並且培養相應的治理人才。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習近平講話是向香港人及特區政府重溫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基本原則,並清楚指出,日後香港要遵循的發展路向,中央會大力支持,為香港提供發展機遇,希望香港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港人寄希望於新一屆的特區政府,與及由愛國者組成的治港團隊,能夠在堅守愛國立場的前提下,保持和西方世界互動共融,兼容並包,堅持開放,走全球一體化的道路,為祖國捍衛南大門引進颯颯西風的一扇窗。
中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杰教授當年放棄研究轉當大學校長,對教育貢獻很大。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張杰教授對談,回顧中國教育的改革開放道路,並就發展前景和抱負交流彼此的看法。
1959年美國國務卿拒絕和周恩來握手,那是「抗美援朝」剛結束的第二年,美國人小器是無法的,尼克遜在書中說了:「我們的分歧是巨大的,但我們的共同利益更大。我們的任務是減少分歧,而不是使其加劇。」
「鄧小平南巡」成為中國現代政治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些當年的「過來人」均同意,如果沒有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確定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就不會有30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經過40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正面對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刻,2022年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奇蹟,需要改革開放之後第三次與世界的重新連結和擺脫困境的革新。
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保護文化遺產,宣揚人文灣區的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具嶺南文化的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活動,均應予以彰顯。
團結香港基金與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等團體舉辦港穗雙城圖片展覽,由12月13日起至明年1月8日,於香港交易廣場及廣州市地方志館同時展出300多張珍貴圖片及展品,呈現兩地2000多年的淵源。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第14章詳細敘述改革開放40年兩地音樂交流的全過程,重溫小小香江的音樂能量,如何在大時代留下歷史的音符,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流行、古典樂人樂韻前仆後繼,不分先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均發表重要講話,表示明年經濟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夏寶龍今日(6日)下午出席《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出版典禮時表示,愛國者治港是要搞「五光十色」,具有多樣性,體現在身份的多樣性、價值理念的多元,以及社會制度的包容。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鄭永年認為,任何一座城市硬基建的高峰總會過去,要想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精神層面的指導。換言之,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品格。
新一代選擇移民的香港人,由於有外國政府的協助,走得比上一代容易,不用付出太多的代價,話走就有得走。放棄了原有的職位,原有的前途,與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在外國獲得更好的替代嗎?
亞太經合組織(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周四(11日)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他表示,早日走出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是亞太地區目前最急迫的任務;亞太地區不能也不該回到冷戰時期對立的狀態。
香港社會貧富依然有差別,但有社會向上流動力,加上廉政公署,英國人就這樣建設成一個和諧的華人社會。三千年來罕有的安居樂業,直到1997年,連同豐厚的儲備,交還中國。
《香港志》記述範圍上溯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活動,下至2017年7月1日特區第五屆特區政府的成立,橫跨7000年的歷史變遷。編修《香港志》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史學工程。
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打交道,香港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後,香港也是中國沿海重要經濟城市和投資的來源地。外國人對香港有許多片面化的認知;香港有獨一無二的能力,向全球分享中國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金耀基提出,今時今日中國快速崛起因擅於吸收西方文化。一個民主社會能不斷借鏡別人,是成長的關鍵。
中國政府在加強監督互聯網平台壟斷之餘,不少人說這是代表着政府正在打壓民營企業,我不同意這看法。在一個遊戲規則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預期中國企業家更可發揮他們的能力,推動更多創新的出現。
傅高義教授一生從事中國與日本的研究,由於他的勤勉不懈,深厚學養,虛懷若谷(他每事問,永感不足),更由於他對研究對象(中、日)的敬意和極大的同理心,使他成為東亞研究的一位權威學者。
由於中國在運用國家之手方面比西方更有經驗,加上資訊科技與大數據都加強了計劃經濟的可行性,中國的混合型經濟的優點日漸明顯。這一方面加強了中國的自信,同時亦引起了西方的猜忌。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近日發表演講,認為中國將很快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但他認為西方並不理解中國,原因是西方一直忽視了中國擁有獨特的文化和現代性。
筆者特意邀請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出席《何民傑會客室》網上節目,評論習近平南巡對香港有何啟示、深圳40年改革開放的得失。
在改革開放前,大陸有句說話:「做又36,唔做又36」。因為當時的工資一律月薪36元。這樣貌似公平,卻失去了努力的誘因。個人再努力,亦跳不出黨訂出來的條條框框。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中共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