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慈悲

最終會在乎我們的人,是最初就在乎我們的人。(Shutterstock)

從開門,到關門

好的教育為我們開了很多扇門,我們也把握機會,迅速鑽進門內。一扇門,引導到另一扇。我們步步高升,甚至有意無意地把別人擠到門外。但到某個階段,我們突然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世事有很多選擇。一事當前,要知道什麼是最重要。主次明確了,處事就不會迷惑。(shutterstock)

抉 擇

人生就是一場路過,每個人都選擇自己的道路。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切根源都在於心,守護好自己的內心世界。選擇慈悲,選擇善良,選擇真誠,選擇寬容。該重視的重視,該放手的放手。平安喜樂,永遠與你相隨。

以謙厚待人,也會被謙厚相待。以溫柔待人,也會被溫柔相待。(Shutterstock)

低頭的哲學

善意的低頭,是人生的境界。低頭不是示弱,而是內心的強大。尊重他人,放開心懷,過得自己也過得別人。真正的慈悲,是能為人着想,是能低下頭拋開自我。真正的強者,懂得謙讓,懂得放下身段。

在茫茫大海中,船突然不能航行,你會怎樣做?(Shutterstock)

貧人守戒 得度還生

我們要覺悟,不要讓世間的慾念污染了心、誤導身行,造很多惡業。業來自於內心的慾念,因慾念動心,使身體犯錯,只要把心控制好,無論出家、在家,無不都是在清淨梵行中。

輕鬆易懂而又融合生活藝術的禪修方式,較為適合現代人。(作者供圖)

殊途同歸修行路

在心中建立正能量,就等如灌溉心中好的種子,才可以用正能量影響他人;迫得自己太苦,做不到時又常常自責的傷害性很大,因為會累積負能量,就像不斷灌溉內心壞的種子,不只是幫不到人,甚至連自己也幫不了。

「停一停 心呼吸」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大。

停一停 心呼吸

「停一停 心呼吸」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大。這個處理「自心」的方法,便是在遇到棘手問題的人和事,或者要做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之前,先把腦海內雜亂的思緒暫時放下,只用心留意自己的呼吸,不再胡思亂想。

人類一直以來都貪求安逸,既得人身、已聞佛法卻還沒有精進修行,諸佛菩薩也依然盡力幫助眾生,設法令我們離苦得樂。

禮佛108拜

禮佛是放下貢高我慢的謙卑舉動,我們禮拜的不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而是它們代表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過程中接觸大地,心中充滿慚愧和感恩。

多數人在看到乞丐都會既尷尬又不安,思緒在同情與恐懼間搖擺。(Shutterstock)

熊抱乞丐

對於未能涉足如此深妙的禪修層次的大多數佛教徒而言,先到印度朝聖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事實上,阿姜布拉姆自己也曾數次到訪印度,更發生過一件非比尋常的事情,讓他有溫度地演繹了慈悲包容的品質。

常懷感恩心,不但可以打開心結,還可使人生豁然開朗,心智晴空萬里。(Shutterstock)

治怨良方

有一位心結重重的人,心念只在想着別人辜負了他,他付出友誼金錢來幫助別人,卻遭到被倒錢的命運,心中充滿了埋怨與瞋恨,所以想要到法院去控告對方。

有人說外母見未來女婿,最好是邀請他打一場麻將,便能看清楚他的性格;可見人性的醜陋一面,很多時候都會在打麻將時顯露出來。(作者提供)

打麻將

經常打麻將會灌溉心中不善的種子,因為過程中都是希望其他人輸,自己才有可能贏,看見他人犯錯或者運氣不好,還會暗自高興久而久之便掩蓋了慈悲的種子。

迪恩說:「我跨越了半個世界來愛戈壁。」

伴我同行

生命是一條單程路,人與物相遇,人與人相遇,離別易,相聚難,感恩相遇。好好地愛,愛自己、愛身邊的人。愛是一種幸福,無論是付出或得到,同樣的可貴。

一塊木頭,永遠都是木頭,但只要除去不該保留的、除去多餘的部分,它就變成莊嚴慈悲的佛像,就能帶給眾生心靈安慰。

佛像的故事

古語有云: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很多事情我們作不了主,但是一點之心,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狀態。

由於無我所以無私,所以謙卑,而能引發無上的慈悲。

無私的慈悲

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體現了無我的慈悲。如果有「我」,就不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菩薩行。

佛教對慈悲的詮釋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Pixabay)

慈悲喜捨

佛教認為:在任何善行之中,授與受兩方是平等的,缺一方亦成就不了善業。善行能為我們帶來一種油然而生的欣喜心情,比物質慾望所帶來的滿足感還要持久和深刻。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