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個文化時代的終結
初看媒體大標題,以為瓊瑤因高齡而離世。看下去方知是自我了斷。原來,瓊瑤堅持要自己決定怎樣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拒絕等到自己老到或病到難以自主時,繼續受苦。她贊成安樂死,但台灣未合法,如今私下選擇這條路。
初看媒體大標題,以為瓊瑤因高齡而離世。看下去方知是自我了斷。原來,瓊瑤堅持要自己決定怎樣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拒絕等到自己老到或病到難以自主時,繼續受苦。她贊成安樂死,但台灣未合法,如今私下選擇這條路。
中國大陸對付台獨,包括其背後的美國,用的是底線威嚇,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若目的是拉中國陷入戰爭中,這樣的策略卻會弄巧成拙。
文明崩毀學則是以當代文明必然崩毀為前提,研究崩毀如何到來。正是從此角度,塞爾維涅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警示:此次新冠疫情是「全人類的一次心肌梗塞」。難道科什的預言已經應驗?當代文明崩毀已經開始?
歷史被扭曲或抹殺,只會是自欺欺人。抽離縱橫交錯的歷史演變,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掩耳盜鈴。司馬遷要求「通古今之變」,正是歷史一個很基本的原則。通透地掌握古今之變化,才能真正鑑古知今。
西方記者出於意識形態和本位利益,不時挑戰李光耀對言論的控制。李也絕不手軟,充公批評新加坡和他的英文報刊,更將西方記者告上新加坡法庭。不用說,他照例勝訴,經常驅逐批評他的記者出境。
有趣的是,雖然中國對內實行家長式或威權統治,但其外交政策對外卻是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這與美國維持內部多元化和自由主義、對外採取強硬、霸權主義和保護主義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背道而馳。
此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打破傳統史家以人物和斷代為中心的研究方法,首倡以「大歷史」的宏觀視角觀察歷史,但其缺點是過分重視技術層面的因素,在摒棄意識形態之餘,將道德和人情都拋棄了。
宏觀上社會開始重新起步,然而,微觀來看,香港政府在磨練後的調整是否做到「能決且行」?本文從輸入外勞、隧道調整收費和國歌事件,觀察港府在政策、民生和意識形態3方面的挑戰。
21世紀的中國崛起,現正造成主導世界400多年之久的西方中心主義,逐步演變成今天東西方之間相持不下的大致均衡。對於中國的成就,美西方不可能給予中國肯定,鼓勵和掌聲。
現在北京放棄了重視軟實力的做法,改以市場和金錢作為誘餌、經濟脅迫作為手段,執着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意識形態鬥爭,令最終能夠輸出「中國模式」、扭轉西方的體制壟斷的機會,愈見渺茫。
「中國式現代化」不但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會造福全人類,包括美西方的民眾,從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廣闊胸襟、聰明睿智和對其他民族的人文關懷,因此前景廣闊,會得到全世界愈來愈多的認同。
在原始和粗暴的二分思維下,只有高尚與卑劣、正義與邪惡、真理與錯誤、清醒和無知、民主和暴政、好人和壞人、黃色和藍色,中間丁點空間都絕對不允許。大人們在事後批評年輕人之同時,能否想想,為何當初不早說呢?
音樂有正面作用,也可以相當複雜。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認為「音樂是當代意識形態最主要的操縱者」,「是一種能征服人心和思想的秘密武器 」;2017年BBC做了一個專輯,探討了音樂如何負面影響人類心理。
與其說中美關係的現狀是一場新冷戰,不如說是一種「熱和平」──中美關係互動的強度以激烈的言語指責對方為標誌,但也以不斷升溫的貿易、投資和旅遊為標誌。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按照中共固有的思維及行為模式,大陸的《國家安全法》列明的18項安全概念將會不知不覺中滲入香港的工作,變成被監控的物件和事宜就遠遠不止「四項罪行」了,而是包括種種社會經濟事項了。
決定一個國家抗疫成敗的因素是多種的。制度很重要,但制度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這也說明,制度決定論會導向很多謬誤。在危機之際,把制度簡化成為一種類似民主和專制那樣的意識形態更是危險。
世界如何變得如此憤怒?沒有多少年前,人們都還在講全球村、一體化、互相依賴、世界和平等等,但今天的主題詞則變成了逆全球化、脫鈎、衝突和戰爭了。短短數年,今非昔比。
10年前的金融風暴肯定了中國的經濟勢力在世界上的地位,那是一個契機;特朗普的出現摧毀了美國一直把持住的道德高地,是中國爭取全球話事權的一個契機。這次的中美角力歸根究柢是意識形態之爭,貿易只是藉口而已。
法國知識分子真的沒落了嗎?從法國國內而言,關於知識分子的詰問不可謂不多,但是,此話題關鍵並非在於提出問題,當今的法國,知識界缺乏眾望所歸的思想領袖乃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的這次被外國傳媒稱為雨傘革命或雨傘運動,其中一個特點,是資訊科技造成的虛擬力量。這種力量不只造時勢,也造就手機世代成為英雄;不只傳播消息,也令討論都失去了實事求是的理性;不只動員,也使運動一步步陷入失控.......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