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生

習近平不是最重要的嗎?我們的高官不是經常提起他嗎?(亞新社)

美妙的對話

中共二十大閉幕,各種學習活動隨之而來,一些機構和學校也在大力推動。剛巧碰見一位老師,他向我訴苦:「今天的學生真難教,氣死我了!」跟着,說了他與學生的對話,頗為有趣。

教育的社會文化就是如此,幼稚園,學生家長的期望往往聚焦在升上心儀的小學。至於在幼稚園學了什麼?是否達到幼兒入學的目的,甚少有人過問。然後升中學、升大學,大概都是如此。(Shutterstock)

木匠?園丁?牧羊人?

家長對兒女的態度,簡單分為「木匠」與「園丁」。甚至延伸成木匠──工程師──園丁──建築師──牧羊人──放手,親愛的家長,你願意扮演哪種角色?這些,對教師來說,不也是很好的參考嗎?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質和長處,不可能用倒模的形式,把他們變成一模一樣。

模範教師

每個年輕人都會經歷不同狀況的反叛期,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他們一定是錯,而對他們有這個是好、那個是壞的分別看法,否則會導致和他們溝通上的困難。

以目前電子學習發展的趨勢,我們怎樣看學習、知識、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等,將大大影響我國下一代的發展及社會和經濟的走勢。(Shutterstock)

你還是教書嗎?

什麼是教師的工作性質?書本擔當着什麼角色?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的場所算是學校還是「教」校?應付篩選性的考試又是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

疫情和停課、科技的強勢介入,啟示了教育勢必進入的新形態。(Shutterstock)

教育新生態

筆者認為,學校還會存在,而且擔任關鍵的角色,但是勢必會脫離包攬學生學習的角色,因為不是任何意志或者政策可以左右其發展的。於是必然會出現教育的新生態。

就算沒有學校,學習也會發生,不過形式和場景就有所不同。(Shutterstock)

「學時」與「課時」

當人們看到增加學時減少課時的時候,不免會擔心是否會將學習轉嫁到家長或學生身上呢?也有學界意見指困難在於微管理,即如何界定學生在運用非時間表上的時間學習呢?

美國總統大選臨近,謊話講得出神入化的特朗普及蓬佩奧,視選票如血。(亞新社)

必須對美國欺凌全真版說不

教育,是影響孩子的抉擇、面對未來。因此,任何的學校教育對任何個人的、社會的,乃至國家層面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必須說不,必須是「零容忍」,必須要通過教育渠道,用各種方法,向學生說清楚、講明白。

對我們學生往後的生命來說,看得到的政治變幻,是極為短期的;而學生的一生,是漫長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為短期的政治爭鬥,而犧牲了學生的長遠福祉。(灼見名家製圖)

教師專業操守:愛護與民主

專業教師愛護學生,不會向學生散播仇恨的意識。教育的基本責任之一,是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特別是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在學生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將會為學生帶來終生的心理陰影。這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傷害。

宋神宗時有包拯,不昧親情殺包勉,不懼權勢鍘陳世美;香港何時才有青天如包希仁者?(網絡圖片)

何時見青天

老師不單留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也會照顧學生的感受,給人翻身的空間,是善良、是智慧、是慈悲、是無限的包容、是相信人的本質,是高尚的情愫。行為世範,當老師的應如是。

今次的漫長停課,不像一般在學校爆發的意外,這次影響是隱藏和深遠的,更甚會影響家長對學校的觀感。(Shutterstock)

從危機處理看學校停課

在日常工作中,學校有沒有與家長和老師建立互信關係?如沒有,這次停課便什麼都做不了,還有,停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未必能每事應對,偶有不是,便要家長和老師體諒和包容,那是依靠平日建立的良好關係。

老師教授批判思維、溝通及合作技巧,顯得更為重要。(Shutterstock)

新時代的學習與師道模式

現代社會,還很刻板的說尊師重道,就得看那是什麼樣的「師」和什麼樣的「道」了。只是出來「搵食」的師,個人沒有什麼修養,上課只照本宣科,不了解學生的需要,最擅長吹牛拍馬,這樣的師應沒有什麼可敬之處。

PISA是一項國際比較的研究,而不是一項排名榜。(Pixabay)

又見PISA

當務之急是要研究「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因為青年人價值觀與社會觀的建立,成為許多社會的主要關注。

現在不少學校的學生參與例如「人鏈」的和平示威。從政治立場看,他們的口號,相當空洞;或者覺得他們被成功「洗腦」;他們的行動,客觀上掩護了社會上的暴烈行為。(亞新社)

過時的教育觀?

許多學生一生中第一次在做一件覺得有意義的事。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超越學校裏的功課、成績、考試、升學的束縛,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撇開他們目前一時的立場與信念,擺脫這些桎梏,這不是我們教育的期盼嗎?

示威人士堵路和其他「不合作運動」,為公眾帶來不便,引起不安,加劇香港人的情緒病,損害經濟活動,經濟學叫「界外效果」,是額外的社會成本。(亞新社)

示威遊行的經濟學

示威遊行人數增加必會鼓勵更多人參加,原因是人多就會感覺到成功更有希望,而且人多自我感覺就更佳。因此遊行示威確有滾雪球效應。這種動態效果是適用於所有群眾運動。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