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校

「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開飯了!」約有十分鐘的寧靜,我們在靜謐的氣氛下進行午餐。(Shutterstock)

一起午飯的日子

我們是身處在同一社群之中,必定未能樣樣盡如己意,重要的是要互相明白和體諒,學習易地而處,從不同的角度作出考慮。即使我買了他們喜歡的雪糕作為甜品,但我相信一定未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這就是現實的局限。

家長應讓做錯事的孩子承擔責任。(Pexel圖片)

「他只是個孩子」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任何違法行為都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孩子的行為和發展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和引導,保護和關愛孩子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約束和教育,幫助其健康成長。

今天的學校教育,概括性思維有它特殊的地位。(Shutterstock)

概括思維之重要

今天的學校教育,概括性思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日接觸的很多學校,假如有特色,校長都有一套概括性的想法,除了校長自己堅信不疑,還把這些想法傳播到整所學校,甚至傳染到全校的學生。

不良的政治歪風,應該會在可見未來被掃出校園。(亞新社)

公祭日風波的折射

圍繞公祭日引起的風波,既突顯出教局與學校欠默契,更透視出人心未穩、反動蟄伏。政策上,確立中文的價值是建構身份認同的可行辦法。過程中,可預想必然遇上反彈,但無須忌諱強硬,必要時其他政策需讓路亦在所不惜。

在學校的教育中,我們經常發展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同時亦期望提升他們與人相處及溝通的能力。(Shutterstock)

設計思維初探

設計思維是有系統地思考出創新的計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需求者的需要為核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及合作,重新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再共建解決方案。

半日制下,同學還有半天時間完成功課和溫習,那晚上的壓力就可大大減少了。(Shutterstock)

新常態下的夢

夢想能否成真還要看社會、老師及同學能否一起調節心態,共同進行範式轉向,我們能否放下對課時或學時的執着、着眼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及需要。

香港許多大學都迎來了新校長,是否也有意參與教育新生態的建設,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參與多元的另類學習,探索自己的真正價值?(灼見名家製圖)

教育新生態:動力、阻力、潛力

學校感到需要把學生送到更寬廣的天地去學習,是校長和辦學團體的眼光與理念。既沒有政策的硬性驅動,也沒有任何的金錢誘因,有的也許是學校之間的互相促進、互相呼應。學校與辦學團體的這種動力,不可小覷。

家長應教導子女自小學習「愛」和「尊重」,因為孩子的成長受着家庭、學校、朋輩及社會的影響,前兩者影響兒童時期的發展,而後兩者影響青少年時期的發展至為重要。(Shutterstock)

一封家書

我從事教育多年,目睹不同的父母對教育的看法,他們對孩子的教導方式,影響孩子最為深遠。很多家長會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尤其品格教育,全部交託學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不在學校,不在教師的監督下,是否還能夠學習?(Shutterstock)

形態·常態·生態

傳統的工業社會正在逐漸離我們而去,工業社會教育體系的支柱──學歷──的認受性也正在不知不覺地遭到衝擊。教育必須反璞歸真,從「學歷」的緊頭箍釋放出來,回到「學習」。

疫情加速了教育新常態的形成,學校的牆正在消失。(灼見名家製圖)

學校的牆逐漸消失

疫情使傳統的教育理念受到衝擊,新興的教學方式正在形成。網課雖不能達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卻無庸置疑地打破了學校的「牆」,使教學更加的現實化和社會化。

父母從孩子出生,面對孩子的生理心情需求,過完一關又一關。(天下文化)

照顧孩子如登山

一年又一年,她緊隨着自己的目標走,我才驚覺原來登上山頂後,還要處理媽媽內心的空巢感,登上山時每走一步,下山的時候就要多跨一步;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一次出手,在孩子大了之後,就要一一的收手。

20世紀初,教育並非殖民地政府關注的事項。踏入20世紀末,各國展開大規模教育改革,香港亦不例外,但效果成疑。(Wikipedia Commons)

香港教育改革回顧

教改倏超過10年,效果如何?家長放心嗎?學生能愉快學習嗎?教師以專業為榮嗎?僱主滿意畢業生表現嗎?這些問題社會上不同持份者似乎都說不!新世代的教改是否一無是處?當然不!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