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資會深圳坪山區考察團拜會區委 參觀比亞迪總部了解最新發展
考察團到訪比亞迪總部,了解集團的發展歷程,同時檢閱新能源車及參觀集團展廳等,並體驗電動車電池針刺實驗,深入了解集團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方面的領先技術。
考察團到訪比亞迪總部,了解集團的發展歷程,同時檢閱新能源車及參觀集團展廳等,並體驗電動車電池針刺實驗,深入了解集團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方面的領先技術。
生物科技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胡定旭認為,這幾年香港政府和業界確實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香港的基礎研究亦十分出色,一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大分子藥等的研究更有很大突破,但在產業化卻相對較慢。
人民幣近幾年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在全世界的流通量還不到3%。美元的地位與以往相比在削弱,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人民幣取代美元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可能需要50年甚至100年的時間。
持續撥亂反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對於現時的香港極為重要,而且在推行時要廣要深,必須多元化。以下是筆者分別在「科學」、「技能」、「安全」等科普教育範疇上的建議和意見。
從金融中心角度來看,東盟十國有新加坡,「三省一市」有上海,「大灣區」有香港,日後發展各有千秋。要從創業成本,同城效應,工業基礎,市場規模和一帶一路聯繫等因素來比較。
如果合作區是象徵結合了澳門和內地經濟和法律特點的新綜合體,那麼它很可能是內地另一個新的特別行政區,正如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所設想的那樣,會有更多華南港澳式經濟飛地。
本屆大會以「溫港聯動·共謀發展」為主題,旨在秉承溫州賴以為本的「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融合香港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
立法會議員林筱魯表示,特區港政府有相關措施引進龍頭企業來港,當中包括氫能源企業;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為未來承載這些龍頭企業提供起步的容量。
機場是香港最重要對外聯繫和發揮國際城市優勢的基建設施,是香港社會經濟命脈所在。如果香港機場和整個航空業是因為勞工短缺而長期不能有效的全面運作,這不只是香港經濟的損失,也將會成為國際笑話。
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圖鑑跟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一樣以「碳中和」為主題,冀望推動社會及經濟改革,順應全球生態治理變革趨勢。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領立法會議員和其他高級官員,赴4個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這次考察的行程安排非常多元化,涉及了智慧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智慧物流、文化創意、資訊通信技術、醫療工程和環保等多個領域。
到目前為止,大灣區人才交流的政策措施仍未完善地建立起來。事實上,人才流動對於大灣區的發展非常重要,而要大灣區人才流動順暢,必須有一塊重要的基石,就是專業資格互認。
近日特區政府行政和立法共同組織考察團到大灣區真實體驗交流,是朝正確的方向踏出正確的一步。雖然已嫌太遲,但「遲到好過冇到」,要及時提出明確的前路和願景。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五(4月23日)下午在政府總部,宣布率領4名局長及及83名立法會議員前往大灣區訪問4天,到訪深圳、東莞、佛山及廣州,包括參觀創科、環保、青年發展、文藝及體育等設施及企業。
已成立50年的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周四(4月20日)舉辦「保協超越50載啟動禮」,預告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拍攝微電影廣告及商場展覽,推廣保險的正面形象,「講好保險故事」。
筆者認為,夏寶龍主任「以民為主」的躬行實踐,帶出一個重要議題:特區政府現在是時候對民主的定義有正確的詮釋,重奪話語權,澄清回歸以來市民被反對勢力長期誤導的所謂「民粹民主」為什麼不可取。
香港是創新者開拓內地市場的橋樑,有利促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的分析,包括優勢和機遇,如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醫療及生物科技和培養、吸納人才等。
陳綺華博士認為,隨着大眾愈來愈關注ESG,ESG投資者佔整體比重愈來愈高。投資關係(IR)可以說是公司面對資本市場第一道前線,好多時需要與投資者保持溝通,發揮重要作用。
獲頒灼見名家首屆企業典範大獎的中電控股首席執行官藍凌志(Richard Lancaster)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中電肩負企業責任,致力轉型使用潔淨能源發電,爭取於2050年底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保協大灣區委員會於3月30日至4月1日一連三日舉辦南沙及深圳訪問團,進一步推進保協大灣區委員會與大灣區(南沙)後援基地落地項目的相關事宜。
隨着通關,社會經濟進入復常,旅客和工作量逐漸恢復,但多個業界卻面臨招聘困難和人手不足問題,出現「有生意無人手做」的情況。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早前進行了調查,昨日發布相關數據。
嶺南大學3月30日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簽約及掛牌儀式,於深圳前海成立「嶺南大學文化與創意研究院」,嶺大亦成為香港首間大學正式掛牌落地前海,並正式實體運作。
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承諾加強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香港如何協助國家達成相關目標?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確定如何共同邁向氣候韌性?
法國戰略家薄富爾對戰略有一個發人深省的詮釋,他說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使我們可以控制時局,而不是被時局所控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香港的情况卻似是這句話的反面,實則是半點不由人。
河套區的創科合作對國家科技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但仍有不少問題亟待改善,才能令跨境創科合作事半功倍。要突破河套區創科跨境要素流動的問題,需要統一規劃河套兩側園區發展。
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19年便開始使用先進科技輔助司法,法院亦與時並進,緊貼創新科技發展,近年已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反觀香港法院的數碼化進程卻發展得非常緩慢,遑論人工智能司法。
周圍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我們也要擁有改變的勇氣。不要忘記,香港的成功秘訣從來都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國際主義。
兩會之後,特首李家超帶同一眾官員拜訪國家科技部,雙方一同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反映出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高度重視。
HKDSE是目前唯一受國際承認能用中文作為考試語言的公開國際考試,但面對考生數目日益下降,HKDSE在內地有什麼發展空間?遵理學校是香港著名教育企業之一,他們在內地又有什麼發展大計?
討論香港的未來,就要將其置於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之內。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和製造業領域展現出了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作為中心城市,香港更可以有新作為。
港府早前推出創科藍圖,洪為民認為港府要配合設立長遠的科技教育策略,黃錦輝也認為政府應該增加資源,在社區做好科普,打破數碼隔膜,填補數碼鴻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多間大學表示歡迎當中推動創科發展的相關措施,並會配合實現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疫情後港人子弟學校會有什麼角色定位?何漢權校長與蔡世鴻校長對談,探討大灣區辦學對香港教育的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專業考察團與深圳和睦家醫院2月16日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大健康、大融合同盟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共同推進大灣區高品質醫療發展和深化醫療交流開展深入合作。
香港自身的確未必有足夠的誘因鼓勵遊客逗留一段長時間,因此,香港政府應積極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發展「多站式旅遊」,扮演中途站的角色而受惠。
為了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自本月20日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香港應主動推動政策落實。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