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透露,隨着防疫措施逐步放寬,大學發展會擴展至大灣區。並推出兩個全新修課式碩士課程、多項海外交流活動,期望招收更多東盟國家學生。
香港中華總商會2月1日(周三)舉行癸卯年春節團拜。中總會長蔡冠深在中總新春酒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正如特首所說,香港已經重返國際舞台,中總要推廣香港優勢吸引全世界來香港上市。
隨着大灣區鄰近地方快速發展、國際形勢變化,加上3年疫情影響,香港四大支柱產業正面臨重大挑戰,有必要發展新的支柱產業。中醫藥在世界的需求正不斷增加,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儘管在兔年會出現了一些對香港發展有利的因素,但香港各界絕對不能有所鬆懈,更不能存有「大安主義」或「僥倖」心態,因為要利用好那些有利因素,香港各界必須付出巨大和艱辛的努力。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盧煜明教授認為,香港有優良的科研資源及紥實的科研基礎,多年來累積了不少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也出產了很多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但是,如何把科研落地轉化為對社會有效益的技術和產品則極為關鍵。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搶企業,搶人才」。當局除了高端人才外,亦需考慮藍領人力資源的規劃,以配合產業整體的需求。另外,科技也是紓緩人力資源問題的良方。
最近,經常聽到政府說,要講好香港的故事。我看關鍵不在於「講好」,而是在於如何「做好」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香港之前之所以對海外僱員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是因為香港比西方國家更資本主義。
香港珠海學院陳致校長表示,以往大學資源有限,畢業生多,需要為非本地生設限額。但現在是大學資源多,學生少,香港又亟需人才,我們也相應需要變革。
為了更好統籌中醫藥事務包括推廣工作,行政長官表示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職能,開設中醫藥專員,這點我們是贊同的,不過要提的是專員一職應由熟悉中藥人士出任,而非繼續現在由西醫為管治中醫藥業的班子。
《改革方案》公布近8年,中國足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下沉。今年2月1日國足輸給越南,是62年來首次,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惹起內地輿論罵聲一片。何解國足的命運無法扭轉?
香港與大灣區同根同源、同聲同氣,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以不同方式緊密聯繫,人文的互通將是大灣區各市的共同任務。如能加強合作,便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及影響力,成為東亞文化藝術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國際環保博覽12月14日正式開幕,今年日本展團亦再度參展,香港日本人商工會議所以「日本之環保技術」為主題特設日本館,展示日本最新的環保技術、產品及服務。
二十大報告,一份閃爍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報告,「人民」二字貫穿始終,反映領導層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一個考慮「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政府。
大灣區碳中和論壇2022於12月8日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成功舉辧,同日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公布首份「港股碳中和100強」榜單及啟動「大灣區碳中和項目庫」等重大項目。
大灣區本身的優良基建基礎有着承辦大型國際賽事的天然優勢,港府應加以利用,改革自身的管治體制,從城市規劃、房屋政策、旅遊政策、文化體育政策等多角度入手,這樣才能使香港真正走上國際舞台。
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深圳市環境科學學會聯合舉辦的「深港2022年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交流大會」及「深港生態環境創新技術、成果展」11月24日在深港兩地同期啟幕。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周三(11月23日)發表「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數據,結果顯示,近四成港企及大灣區企業有意在港投資,唯香港缺乏多元人才,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將科技成果商品化。
第六屆深港澳大數據論壇周二(11月22日)假深港澳三地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以「發掘數字要素市場 促進灣區數字經濟」為主題,舉行10場主題演講、3個圓桌對話。
中手游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及副董事長冼漢迪表示,中國企業要建立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才能在面對不同的政治風險時不至於被動地妥協,令企業陷入危機與困境。
作者從粵港澳大灣區的視角分析香港的新機遇,指出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都有自己獨步全球的戰略性行業作為支柱行業,香港也需要思考如何打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行業。
在香港繼續一國兩制和深圳繼續經濟特區制度下,北部都會區和前海的出現,是允許在一個特定的局部做某種突破。這種嵌入模式可以通過進一步擴大兩地的交流,在效率上實現雙贏,是以制度變動理順市場關係。
作為85周年校慶活動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將於11月24日舉行「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 暨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首設日本館,場館中展出和示範社交機械人、移動支援機械人、護理食品、沐浴支援設備及居家支援護理的ICT設備等,為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保健素質作出貢獻。
移居,是現代人的權利;喜歡往世界跑,是人的本性,但是,旅遊和居留是兩碼子事,務必小心:不可以用「移民的自由」,換來「生命的不自由」!
大灣區的創意工業目前最需要的,正是一個適切的渠道展現其豐富潛能。當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與香港合作,共同推廣比疫情前更緊密的文化交流,中國的創新藝術作品定能提高競爭力,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焦點。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周二(10月25日)為首屆「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位於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及東莞等100幢大灣區具代表性的低碳建築。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於今年4月至9月隆重推出「灣區新活新里程」大抽獎活動,以支持香港青年於大灣區發展,建立新生活,開拓新里程。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展示了濃厚的憂患意識,他和他的團隊也可算是盡了相當努力來回應中央和香港居民的關注和訴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未來一段日子,香港將要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
如何構建元宇宙生態產業鏈?企業領袖如何把握機遇?在文化藝術領域如何應用新科技實現商業創新?大灣區中小企箇中有什麼商機與挑戰?或者可以從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一窺堂奧。
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24年前政府致力發展創新科技,因為種種風雨而沒有徹底實行,如今香港再次面臨轉捩點,各界憧憬未來發展路向,是發表創科發展藍圖,凝聚共識的好時機。
中大與中大(深圳)將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學生將修讀跨學科數據分析課程,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
教育不是經濟的附庸,也不應被動地貢獻國家發展。相反,應視教育為經濟的推手之一,處於說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線,肩負溝通文化的責任,乃締結我國與他國新一代合作共贏的搖籃。
香港正面對學生流失的問題,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認為,政府應以政策確保師資,以及提速吸引大灣區學生。一起聽聽他們的說法。
香港理工大學繼早前舉辦智慧城市和健康科技為題的挑戰賽,今次與恒生銀行合辦「恒生x理大可持續未來挑戰賽:紡織及服裝」,旨在鼓勵全港科技創新人才發揮創意,並歡迎大專生、研究人員、實業家及公眾人士參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在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事業中,香港是先行者、擔當重要而獨特的角色,不但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也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經濟地位。
早前全國政協常委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以及行政會議成員、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同場出席圓通財經公關顧問有限公司10周年慶祝會,會上兩人就文化及經濟兩方面分享不少個人體會。
香港於姊妹城市網絡的發展尚未起步,面對環球經濟的挑戰,不單可以透過姊妹城市平台,為香港開拓新的經貿市場,更可促進香港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則可透過參考其他城市的社會經濟政策,以處理香港種種城市問題。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