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區內最沒有歷史包袱的新興勢力。美國和前蘇聯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後,兩國努力扶植代理人,形成劍拔弩張之勢。中國早前一力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兩家世仇在北京破冰,證明了它的影響力。
在「後氣球時代」,美中對抗的新焦點是加緊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和貿易制裁。然而,在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美關係或會保持相對穩定。拜登為免「口無遮攔惹麻煩」,中美也就「氣球事件」達成妥協。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已舉辦多年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今年又有什麼入選人物?他們反映了中國外交的什麼特色?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對談。
西方人對外使用雙重標準,致力抹黑他國的民族認同;對内則致力維護自身民族認同,「時刻不要忘了自己是誰」,如此都是維護自身利益,可以理解。但如果本國人都對這些言論拍手叫好,那就真是稀罕,也很值得深入研究。
史提芬史匹堡是戰後長大的獨立電影人,也是自由知識分子進軍荷里活的代表人物。這一代人對父母的反抗,首先表現在對外星人來地球的恐懼,提出另類觀點:為何假設外星人都是敵意的侵略者?為何人類不能與外人做朋友?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態度,突顯現今的尷尬處境。中國一方面與烏克蘭保持友好,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一方面對俄羅斯的擔憂表現理解,指責美國和北約東擴的威脅,並有可能為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援。
拜登看準了目前北京對邊陲的強硬政策,以及習近平急於實現「中國夢」的心理,只要美國擺出一副干預新疆、香港、台灣的姿態,便能夠觸動北京的神經及龐大的文宣機器,令北京進一步拋棄彈性和務實原則。
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2010年,金正恩還只是個長着娃娃臉的金氏王朝接班人,特朗普稱他「又矮又胖」,是「生病的小狗」;二人半年前還劍拔弩張,互嗆核武按鈕很大顆,突然從仇人變成渴望見面的忘年交,美朝終於打開敵對已久的大門。
《外交政策》雜誌亞洲編輯 Isaac Stone Fish 發現,在達沃斯的中國議題聚焦經濟,卻很少提及人權問題。國際人權NGO人權觀察總監、多年出席達沃斯的 Kenneth Roth 表示,人權問題在達沃斯中屢屢討論,但不是針對中國。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