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基建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困局,我們需要整理分析架構。(Shutterstock)

就當前中國經濟困局整理分析架構

中央政府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帶動全社會投資,以及發揮出口對經濟支撐作用。這些政策方向誠然是對頭的,但如果缺乏對造成消費和投資不振的深層原因作進一步分析,頭痛醫頭的對策亦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帶來反效果。

內地不輕易放寬跟香港通關,如果不思變通,香港最後只會自吃苦果。(Shutterstock)

疫後重建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全線淪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不改變對策,只有死路一條。

在離開歐洲前的最大感觸,便是歐洲儼如兩個世界。(Shutterstock)

離開歐洲前的感觸

歐洲政客既關心政治也關心國際社會,目光都放到其他人手上,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質疑的是他國的政策,似乎選民投予的一票是讓他們向世界咆哮,本來最應該關心的本土事務卻不屑一顧。

作者認為,美國開始懂得以對等甚至弱的一方的角度來思考。(灼見名家製圖)

拜登演繹辯證法

從哪個角度看也好,拜登、習近平會談的直接結果是兩國變相「休戰」一年,暫時將所有爭議「 凍結」起來,直至找出解決之道或局勢出現顯著變化,可幸的是,是次會談得以延續所謂「兩國元首精神」。

政府不應再以價低者得作為審批準則,更不應只批予一間承建商,應引入競爭提高透明度。(亞新社)

三招為基建超支封頂

政府應汲取教訓,在處理超支問題上,不能再像過往般軟弱。工程不能繼續由一間承建商負責,被承建商「牽着鼻子走」,至少由兩間公司承建,這樣政府就不再需要付「冤枉錢」,超支承擔亦大大減低。

如果颱風威力升級,我們的基建是否足以應付?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麼預防?風災過後,恐懼和疑慮其實仍然揮之不去。(亞新社)

我們的基建安全嗎?

香港是「基建之都」,政府願意大手投資在基建。當我們的跨境大型基建相繼建成之後,政府是否應該把注意力放回本土,為本地基建的抗災能力及提高安全系數投入巨資,為香港人打造一個真正安全的現代城市?

在未有工程造價估算前港府就決定推行「明日大嶼」項目,更聲稱已得到市民的同意,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守護大嶼聯盟Facebook)

明日大嶼的投資分析

筆者懷疑香港政府決定發展東大嶼人工島的真正目的並非什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是為了確保工程公司和建材供應商能夠繼續獲取每年不少於1000億元的工務工程支出,分贓獲利。

按類別瀏覽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