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民教育

如何有效向年輕一代講好香港故事、國家故事?(亞新社)

共鳴感

在國民教育加油站內,添的是什麼?才能將國民心繫家國的情懷,能有溫度,能與民族與國家的前路,同負一軛,休戚與共,同一目標,奮發向前?

看「兩會」回顧5年的工作,內容縱深,但可引用教導學生多得很。(亞新社)

和平兩字金不換

香港進入回歸第2個25年,中央政府多方保證「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大局下,把握機會多從教育角度認知國家,是情義是責任所在。筆者期望,和平的召喚,無理橫蠻圍堵中國的西方國家,用心用耳去聽。

我們如何在作文課能讓同學寫出「有主題意念的文章」,並加入國民教育的元素?(Shutterstock)

他的第一次共同備課

作文是思維意識的活動,作文教學在在需要點撥。合適的點撥教材,讓同學能應用所學,相信能減輕同學對「作文難」的心態,若能選用國內的資訊作為點撥教材,更有助建構同學對自己國民身份的意識。

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應根據孩子特點,循序漸進。(Shutterstock)

兒童審美能力如何培養?

審美教育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範疇,審美素養更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下一代才成能真正提升文化水平和創意表現。要達成這個目標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單位都要共同努力。

任何國家的官方成員訪台,明顯是為主張台獨的台灣政客張目。(亞新社)

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

教師要按事實向學生解說,國際政治的風雲色變,美英列強與日本的橫蠻,挾台灣而害中國統一的劣行。佩洛西竄訪台灣,這是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是大是大非,價值教育的堅持。

位於中環的和平紀念碑。(Shutterstock)

和平紀念日

英國聯軍深厚無私的貢獻,付出寶貴的性命;倖存者亦受到3年8個月、比普通平民更悲慘的戰俘營折磨,作為香港人、作為一個加籍港人,應銘記於心。

通識科改革及國民教育的實施,延宕多年,是遲來而刻不容緩的行動。(Shutterstock)

國民教育,重新出發

回歸20多年,政治衝突、社會矛盾越發激烈,整體社會需要重建新秩序,各項體制變革需要改革魄力與充分承擔,學校體制既需要發揮釜底抽薪的角色,也需要重整課程與教學的急需。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亞新社)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在七七事變的這個紀念日,筆者真誠地希望港人和學生們,惡補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自己國家的歷史。(Wikimedia Commons)

毋忘七七 展望睦鄰共進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近日社會衝突不斷,我常懷疑我們的教育工作,我們不是從小教導學生愛護公物,愛我們的鄰舍和社區,建設社會,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嗎?(亞新社)

小學常識科改革建議

最近小學發生了「錯解鴉片戰爭」一事,令人嘩然,也有人認為小學的國民教育不足、老師不懂科學、課程呆板乏味...... 作為中學通識科的「前線」,小學常識科實應積極改革。

有中學中史科教科書出現「問題」,當中「如何評鑑歷史人物」出現兩條資料,其一是林則徐的〈飭英商呈繳鴉片諭帖〉;其二是外國漢學家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後者對林則徐頗多微言,對英國發動戰爭卻並不明言。(Wikimedia Commons)

換位思考抑或錯位思考

對中學生乃至教師而言,通過不同資料引入換位思考,月旦歷史人物,是較高階的思維,先要有較全面史實的掌握,亦要有判別資料真偽的基本能力,我恐怕換位思考不成,變成錯位思考。

《細說王安石》舞台劇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觀塘劇團籌辦演出,上周一連三天公演。(國史教育中心圖片)

細說王安石

從王安石留下千古傳誦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名句,可窺見千年前新法推行的猛烈,思考王安石究竟是貪勝障限,抑或是一份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面對頑固反派的勇毅?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