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的國民教育工作被部分人士批評做得不足。何漢權校長與黃靜雯校長一起分享,如何在家長層面推動國民教育,以及當中不可或缺的四大元素。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本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授粵劇的現況,無論在質和量方面仍然是強差人意的。歸根究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教育界的持份者,包括辦學團體、校長、教師和家長等都不了解學生學習粵劇的優點。
灼見名家夥拍多家教育機構及人士,全面支援「我的行動承諾」加強版撥款計劃,協助校方推行國安、國民教育及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按校情製作校本國民教育和資訊素養教育課程內容及構建學校專屬網上教學平台。
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筆者對此有點數建議,冀望政府審慎考慮,妥善調配財政資源,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近年,港府要求加強《憲法》、《基本法》及《港區國安法》教育,但年輕人不理解《基本法》內涵怎麼辦?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與兩位港大學生對談,論盡學校如何推廣《基本法》教育,以及《基本法》如何與時並進。
審美教育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範疇,審美素養更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下一代才成能真正提升文化水平和創意表現。要達成這個目標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單位都要共同努力。
佩洛西訪台引發極大爭議。何漢權校長、鄭家寶校長認為,這次是開展國民教育的良機,老師應該與學生分析國安重要性。一起聽聽他們的分析。
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認為,國民教育需要從尋根開始,父母或教師可以自小灌輸孩子籍貫觀念的意義。一起聽聽他們的說法。
教育評議會執委會周三(8月3日)發表聲明,嚴正譴責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教評會呼籲香港學界携手向年青一代加以說清楚美國種種行徑,讓香港年青一代深切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國家完全統一的必須。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周永新認為,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有關;因為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因此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
教育是一們專科的項目,在往後的25年,我們需要熟悉香港教育的局長,教育是未來的基石,一點也不能含糊。現在的楊局長擔任教育舵手多年,高瞻遠足,正反映教育局長的重要。
平心而論,由於中央已經把「人心回歸」視為重要戰略任務,最近兩、三年特區政府在學校內推動中國歷史教育、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方面較以往積極,但力度和成效則遠遠不足。
通識科以往爭議最大的就是考問內容,是否有同時和均衡地考問六大單元內容,或過分偏重有關香港社會的議題。今年的試卷能顧及香港、中國、全球的不同背景,算是合情合理。
今集《灼見教育》請來東華三院王余家潔紀念小學及黃笏南中學的兩位校長,大談東華三院由小學到中學連貫的德育課程是如何推行的,以及德育的核心價值觀。
初中習史3年上高中,中史科被編進選修之列,理科生走入高中,自此,便與中史科絕緣,不知唐宋元明清民國是自然不過,殊甚可惜。從初中中史獨立必修科設定看,不能無頭無尾。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何漢權校長剛剛當選新一屆教育界選委,他認為這個位置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另外,《港區國安法》已落實,擱置多年的國民教育重上枱面,老師又要如何適應?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對談,吸收國安教育新知。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不推動國民教育,必定會導致分離主義或港獨思潮。今後需要更加明確的,不僅是愛國教育的切入點,而且是希望下一代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文化藝術作為豐富生活的調味劑,能夠極大陶冶市民情操,提升幸福指數。此次中西區文化藝術協會籌辦的「一地點,一古跡」 系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便讓市民喜聞樂見。
2021年2月初,教育局就優化高中核心科目正式諮詢教育界人士,備受關注。香港教評會就此提出三個主要範疇、三個聚焦項目以及三個課程的主張,以期有效地重新推動2012年擱置之國民教育。
就教師素質方面,政府將會加強培訓,提升操守。教育評議會認為教育局要應再定更具體落地措施 。對近日教育局敢於嚴正處理嚴重失德個案。教育評議會認為方向正確,亦予以支持。
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總裁、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先生應邀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分享了他對塑造未來新視野的看法,透過畫作表達他對政治、社會議題的看法。
近年不少老師和學生質疑自己的國族身份,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校長就此提出「五國」理論。他認為香港教育素質與國民教育關係緊密,面對鄰國教育產業漸趨發達,我們不進則退,需要完善五個國民教育範疇。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對中學生乃至教師而言,通過不同資料引入換位思考,月旦歷史人物,是較高階的思維,先要有較全面史實的掌握,亦要有判別資料真偽的基本能力,我恐怕換位思考不成,變成錯位思考。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