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透過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 幫助群育學生實踐愛與奉獻
筆者近日聽到來自明愛樂恩學校的同學分享拯救小貓的故事與掙扎,體會到學校愛惜生命、包容接納的氛圍,配合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課程與活動,有助同學正面人格發展,追尋滿全生命。
筆者近日聽到來自明愛樂恩學校的同學分享拯救小貓的故事與掙扎,體會到學校愛惜生命、包容接納的氛圍,配合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課程與活動,有助同學正面人格發展,追尋滿全生命。
和富社會企業會長及創辦人李宗德博士及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就「二十一世紀的生命教育」在6月8日進行對談,並由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戴希立先生擔任主持。
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香港教育崩壞了──國情教育失效、價值觀扭曲、個人品德蕩然無存、不尊重別人、守法意識薄弱等等,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千瘡百孔,並沒有把同學好好地教育起來。
學校老師大多不願或不敢公然和學生正面衝突,盡量展示關愛、包容,務求希望社會盡快平息事件,回復正常面貌。今天學校管理所遇到的張力和壓力之大,前所未見!
究竟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否想培育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未來社會領袖人才?還是「說和做」畢竟是兩件事,加上眼高手低,在「期望」與「實況」當中出現很大落差?
香港在創科或某些教育項目上,可能比不上內地的學校,但在品德教育上,還是比內地優勝,因為有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中國人口10多億,只有大家都抱着「自己先做好」的心態,人民的素質才會大大提升。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