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教授:漫遊高松、奈良、小豆島──唐玄奘舍利竟在奈良?
此次瀨戶內海周邊城市之旅,只去了姫路和高松兩個城市,中途去了小豆島,又在奈良留了幾天,參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不下10間(有幾間沒有記述),到過的寺院也在10間之上,所以今次日本之行,實為文化藝術之旅。
此次瀨戶內海周邊城市之旅,只去了姫路和高松兩個城市,中途去了小豆島,又在奈良留了幾天,參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不下10間(有幾間沒有記述),到過的寺院也在10間之上,所以今次日本之行,實為文化藝術之旅。
今次旅程參觀了幾間寺院,都有幾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而其創立和發展與中國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可見中日兩國若能和平共處、互相學習,大家都有裨益。
在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方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周永新指出,如果兒童住在狹窄劏房,學業難免受到影響、與家人的相處難免出現張力、個人情緒難免波動、對自己的前途難免欠缺自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新加坡無疑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但當地有自己獨特的民生福利制度,並不是香港可以容易學習的。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報章撰文總結,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民生福利部分,算是中規中矩,紓緩中下階層的生活壓力之餘,也確保赤字不至於惡化。
周永新建議《財政預算案》可以認真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即把用於長者的開支,移向各種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日間護理服務、社區康健服務、到戶支援服務等。
香港要成為港人留戀的地方,港人必須認識自己同是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的身份。這兩個身份是一致的,並非二選其一。唯有這樣,香港才能有本身的優勢,才能掌握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機遇,展翅騰飛。
年初以來,股市和樓市從高位回落,市民情緒受打擊,對前景也不樂觀。李家超此時提出恢復經濟發展的措施,能否達到振奮民心的目的?就要看市民是否認同《施政報告》的建議了。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坦言,現在市民感到最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而生活卻未見改善。他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真的要想辦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香港要「復和」,必須修正一些觀念。「港人必須認識回歸的意義、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以及香港『一制』與內地『一制』的關係」。
周永新無法斷言港人移民潮會否持續,但情况卻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取向不再是主導移民的主要原因、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減少、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並不等同安排他們移民、移民也不是一去不返了。
近3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太多風波,動盪不安仿佛已成了常態。但港人對和平,共融社會的追求和希冀一如從前。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為我們帶來他對改善民生問題的見解。
周永新認為,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有關;因為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因此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從過去一個多月來接觸的人中,綜合了一些意見,他認為「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港大社會工作及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斷言,香港的貧窮問題不會消失,但如何減輕市民生活上所承擔的困苦,市民期盼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後,能真正為他們做實事,不再單單追求削減貧窮人口數目。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傳短片中說「資源有限,發展無限」。周永新承認這是事實,但他指出,正是資源有限,政府如何運用資源,促使經濟發展之餘,更能改善市民生活,相信是財政司司長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的最大考驗。
市民不明白,高官為什麼要出席人來人往、只為打個招呼的洪為民派對?官員不出席就是不「畀面」嗎?周永新教授希望今次生日派對引起的關注,能夠令似乎有復甦迹象的「畀面」和「奉承」文化,從此銷聲匿迹。
今天,政府要凝聚市民共識,單憑政府一己之力已無法成事,社會氛圍必須要出現轉機。新一屆立法會已選出來,來屆行政長官選舉亦將於今年3月舉行,周永新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社會現有的分化及撕裂能夠修補。
日前政府公布貧窮着重的是宣揚政府扶貧的力度,所以市民只知道政府幫助了110萬市民脫貧,但他們為什麼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的脫貧措施又能否令他們以後不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這些都不能從《報告》中找到答案。
如果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港大社工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近日就移民潮撰文指出,不少港人所以決定移民,是在價值觀念上無法接受自己一向以來堅守的自由、民主等,到了今天竟被忽視、被否定,香港必須重新塑造合乎現况的價值觀念。
政府真的要好好正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及他們對自己身份的看法;與其採取敵對的態度,總是教訓年輕人不應這樣做、不應那樣做,政府是否有更好辦法疏導他們的不滿?
周永新在《明報》撰文,坦言不想看見「反修例風波」就此不明不白的過去,希望事件經過有個清晰的交代,因此建議民間力量建立「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化解目前困局,還社會一個真相。
管治聯盟令本來已不簡單的官商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在政府與商界之上,再加上了建制派;與建制派有關的話,亦必定與中聯辦有關;最後再由中央將這群原本不太可能合作的精英連繫起來。
政務官那套傳統的管治方式──自以為是的原則和立場、官僚的議事態度、不顧民意的決策過程、不肯認錯的官場文化,就算不至於成為香港今天困局的罪魁禍首,也明顯失去帶領港人重建香港的能量。
警察要改善市民心中對他們的形象,唯一的辦法是公平及公正的執法;這將是一條漫長的路,但若不能恢復市民對警隊的信心,就是暴力停止了,香港也不可能是安全和有秩序的城市。
周永新教授認為,止息暴力的唯一倚靠,是市民渴求復和的盼望,以暴制暴只會增加仇恨和傷亡。他呼籲特首林鄭月娥誠實地回應市民復和的要求,否則應該問責下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認為,就算今次修例風波過去,特首和她的管治班子如果仍我行我素,不深刻反思過去兩年管治所犯的錯誤,相信未來三年市民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我們每一個市民都一定會從工作上退下來。」周永新語重心長的道。「有人說,子女供養吧,但問題是現在50歲以下的人,多半沒有子女,或只有一、兩個。靠強積金,很多家庭主婦、傷殘人士,是沒有強積金的,就算有,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只是很象徵式的。是否要將這些人都推向綜援?」周永新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
「始終我們每一個市民都一定會從工作上退下來……」全民退保無望,周永新雖失望,但仍稱見到曙光。等待下半年的諮詢?老人家由彭定康時期等到現在,還要等幾多年?周教授由青年等到老年,他等到,其他老人家等不等到?社會分歧數十載,有什麼分歧還未解決?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