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指出,今次事件令市民知道,並不是有大型郵輪泊港,便可以隨之解決所有問題。如何妥善經營一個大型場地,需要投入資源、心思,缺一不可!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也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
教育大學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指出,一些勞動市場措施不能避免地會影響到年輕人選擇就業、規劃生涯、接受培訓的決定。如果入行的吸引力減少,則未來人手只會更為短缺,那就更需要其他措施來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但只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又有沒有考慮其他人的需要?
經過3年疫情,香港社會已有所改變;而內地訪港旅客的期望和興趣亦會發生變化。呂大樂教授認為,「很多張力、矛盾、衝突,並不需要等待來港旅客回到高峰時期的半數,便會陸續浮現」,需要預早做好管理。
社會復常後,大家是除下口罩,回復以前的生活,還是多走一步,認真思考疫情觸發了一些什麼新的社會、經濟、文化趨勢,從中掌握未來社會走向?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撰文認為,一些微觀的轉變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年輕人排諸於「人才」討論之外的公眾議論,不夠全面,也不貼近市民感受,更沒有溫度,不能引起市民積極回應。
呂大樂教授認為,「香港崇尚自由,但並不等於香港社會是一處多元化,多導向的地方」,而中產人士教育兒女上的思路,大多是在「嚴重的精神分裂,口不對心,自相矛盾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所有人認為天下太平、十分富裕,我有興趣研究哪一個人會受困於貧窮。」因為這一種「包拗頸」性格,令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先後開展一個又一個的研究,最終目的,不過是觀察社會不同的一面。
香港社會並不經常做全面的檢討,錯過了這個窗口,便很難再找到機會為社會把脈,由安老服務、醫療系統,以至如何振興經濟、改善施政,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才能規劃未來。
升斗市民最怕「唔知點做」──「唔知你做緊乜嘢」之餘,他們更不知道自己「做啲乜嘢好」。呂大樂教授近日以此於《明報》撰文,呼籲在上位者反璞歸真,認真聽聽升斗市民的聲音。
特區政府宣布推行「疫苗通行證」,要求更多地方使用。教大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其實這並不符合特首一直所講的「動態清零」,但政府或繼續採取這種「彈弓手」的處理方式,令市民感到無所適從。
當零工經濟在擴散的時候,要關心憂慮的,並不是上層的那批「斜槓」,而是下層的「炒散」。對很多人來說,外賣員的遭遇,肯定沒多久之後亦會發生在很多打工仔身上。
「建制派亦不見得有政黨有足夠準備隨時執政,如果明天馬上全面民主化,實行政黨政治,由立法會的最大黨派去執政,民建聯的答案可能都是哈哈哈。」呂大樂苦笑地說。
「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成長過程大部分皆很努力,這是我們的特質。如果你放手的話,我們便連你的份都做了,不會等你的。如你沒辦法做到他做不到的,他便會繼續在那個位置,繼續控制你。」他形容,難以期望他們會說時候到了,便退下來,因為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