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2021年6月宣布在10年內將綠氫的成本降低至每公斤1美元。計劃能否達標仍然成疑,但俄烏戰爭持續推高油價及替代能源的需求,目前是投資氫能的最佳時機。
隨着疫情加速數碼轉型,IT界對創科人才的需求日益熾熱。未來5年,香港將額外需要10萬名科技人才,以填補行業人才流失的缺口,於是培育未來創科人才變得極為重要。
期望25年後,香港特區的創新型高新科技工業體系對於GDP的貢獻,能夠重返相當一個百分比,和新加坡可以媲美。這方面河套區新田科技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問題是要有嶄新的方式。
香港是亞洲的國際都會,滙豐亦是紮根於香港的國際銀行,滙豐龐大的國際網絡不單能協助香港實現商貿的自由流通,亦能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5月30日)會見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專資會冀望新一屆特區政府繼續善用兩制優勢,扮好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角色,同時施政着重以民為本。
大灣區大部分內地城市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與香港相對接近,香港企業構思廣告、文案內容時,也較容易得到內地消費者接受並取得成功,所以大灣區內地城市是香港企業進入內地的首選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深信,隨着InnoHK共28間研發實驗室同仁全力以赴,加上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日後的新田科技城等大型基建同步推進,香港創科發展定會生機盎然,再攀高峰。
未來5年是開啟「愛國者治港」發展新篇章的關鍵5年,社會各界均對新一屆政府有着極高期望。短期內希望政府盡快訂立與內地及國際的「通關路線圖」,長遠期望帶領香港實現「十四五」規劃之國家目標。
架構重組牽涉複雜的行政革新、龐大資源的投入、工作心態的調整,港府應該以前瞻的眼光去進行這次架構重組。筆者明白背後或許牽涉一些人事安排的政治考慮,但希望基本考量還是要回歸到理性分析。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筆者支持李家超參選政綱着重創科。創科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之一,香港應竭力發揮自己所長,為國家所需作出貢獻,從中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所以下屆政府對創科不容掉以輕心。
在中央的指導、督促、支持和問責下,在越趨強大的愛國愛港力量的大力襄助下,我們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成為一個奮發有為、開拓創新、讓人耳目一新的政府,在極為困難的內外環境下砥礪前行。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3月25日應邀出席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舉辦的「與成功者交流」線上分享會,解說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及新一屆立法會的工作與挑戰。
專資會順利選出第十六屆理事會成員,潘燊昌博士獲選為會長,羅志聰先生擔任常務副會長。潘燊昌會長表示,希望在未來兩年的任期內,能帶領專資會繼續發揮「跨專業、跨行業」優勢,掌握社會發展機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2工作組撰寫了《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報告,最大特色是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地位,讓讀者深入理解大自然緩減氣候風險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潛力。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3月12日(周六)舉辦「一帶一路香港專業服務工作坊」閉幕論壇,總結香港專業服務與海外投資的出路,超過180名香港與世界各地與會者參與討論。
新當選的選委界議員中,至少有4位是筆者曾經在創科領域合作過的朋友。他們在兩地交流方面都十分有經驗,能夠在大灣區科研互動與融合施展長才,而這組合又一次反映出今屆選舉的多元性。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有什麼角色?未來又能否延續中介的優勢?劉佩瓊教授認為,香港經濟難以不歸邊、獨自發展,在中美角力下可借助緩衝區的角色繼續發展;丁新豹教授則認為,中介角色發展有限,發展創科才是自強之道。
明年2022年理大將迎來主題為「情繫理大・共創非凡」的85周年校慶。理大開展如全港首創之「本科生科研計劃」及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等多項計劃及系列活動。
自2017年實施能耗雙控目標以來,各省份達成目標並不困難,然而,這種趨勢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出現逆轉。一方面,出口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對於疫情的零容忍態度延緩了服務業的復甦。
5G與其他顛覆性技術帶來了創新的新拐點,5G將通過創新為更多的行業帶來重大機遇,也將重塑從研發到設計到製造、售後和服務的整個價值鏈的多個環節。新的篇章正在悄然開啟,而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將極為重要。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具前膽性,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別是為建設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繪製了一份長遠發展藍圖,各界無必要帶有色眼鏡解讀這份頗高分的「好功課」。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特首梁振英接受秦玥專訪時指,深港兩地必須解決互不認識的障礙、找出彼此的優勢,才能幫助粵港澳大灣區走出國際。另外,面對市民的質疑,他認為眼見為實,呼籲通關後多回內地走走。
筆者認為,「香港所長」在於軟實力,包括創科、人才、金融和國際化等。在大灣區中,香港可以發揮其國際化的長處,並充分利用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地理優勢,從科技和金融層面去體現創科生態鏈。
新任律師會會長陳澤銘接受秦玥專訪時指出,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基本法》給我們的人權保障、投資便利,再配合國家的發展,對香港的律師來說發展無可限量,不需要擔心《國安法》會帶來什麼影響。
隨着政府將於全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將深化服務業發展,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服務業企業也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城市及地區為企業帶來的機遇。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十四五」規劃涉及2035年遠景目標,港澳專章中提出國家安全強調治理問題,特區政府在未來5年應加快《基本法》23條立法,及將來如何提高香港的管治水平。
歸根究柢,港府緊持人命關天的基礎原則,抗疫政策要求「清零」,拒絕放鬆公共衞生安全來換取重啟經濟的機會。各地政府對「清零」或「共存」的決定各有不同見解,誰是誰非見仁見智。
黃柳權說:「不少香港青年朋友已經捷足先登,在粵港澳大灣區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只有親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才知道祖國對港澳青年的支持力度有多麼大。」
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指出,現時香港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要盡快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共識,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後疫情社會發展目標轉向更重視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積極投放資源,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致力推動碳中和,未來天然氣使用量將續提高,料可為城市燃氣企業提供支持。
回歸後,香港曾經有機會建立「半導體矽港」的計劃,可惜因公務員體系的守舊和眼光不足,而被上海後來居上,成為今天着名的中芯國際公司,並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許多跨國公司相信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仍將繼續擴大,因而需要謹慎對待地緣政治以及相關政策頒布等外部因素所引發的問題。企業戰略者需要設想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從而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中央重視合作區。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本社第三屆財經峰會,指出「十四五規劃」強化香港對內地的傳統功能,加入新的內容,與大灣區合作互補。他強調,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深圳、澳門等政府會緊密合作,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認為,電子商貿、數碼經濟是契機,可以令我們做到無遠弗屆。同時,我們要把傳統產業科技化,亦要把大學本身的科研項目成功產業化,香港才能在創科有一個發展機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有關規劃綱要公布兩年後,世界經歷了大變局,經濟重心已自西向東移。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