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疫揭示成敗交替的危機治理新常態
就如人們常說「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疫情也是一樣,受「在地」時空因素影響。各國民情政情有異,一些舉措因風土不同難以移植;危機如病毒般也會異變,所以危機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就如人們常說「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疫情也是一樣,受「在地」時空因素影響。各國民情政情有異,一些舉措因風土不同難以移植;危機如病毒般也會異變,所以危機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現時中國形勢雖然略為佔優,仍要如履薄冰。從這個角度看,不論是抗疫防疫的長期措施或供銷系統的調整安排,筆者認為,都是為了應付灰犀牛或黑天鵝隨時有可能出現的局面。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周日(16日)早上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二十大新聞發言人、中宣部副部長孫業禮周六(15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二十大周六舉行預備會議,確定大會議程,通過主席團名單,並通過設立秘書處,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擔任大會秘書長。
香港正被write off,已經給人家「踩到上心口」,對手們「先勝而後求戰」,香港則「未戰先敗」。事到如今,11月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和金融峰會的成敗,或許已不再重要。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重申,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整體抗疫政策目標一致,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致精準抗疫。而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有家庭及事業,並非零和遊戲。
港府提出的逆向隔離安排是實行一國兩制具有一定程度創新性突破的示範,而挑戰在於廣東、深圳和香港方面如何在許多技術細節上達成共識,這些細節在全球和地區內可能有望進入疫情的最後階段時必須解決。
政府早前宣布縮短強制隔離時間。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香港作為外向型城市,本來首選自然要與內地通關,但是既然做不到動態清零,就只能對外開放,所以縮短檢疫是必然選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香港一直引以自豪的公營服務效率,早已丟失得一乾二淨,關鍵原因就是「無心」,缺少了自覺性。於是所有程序都考慮妥當,但就在執行實施上欠缺那一點點的「代入感」,結果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近月中國新冠確診個案再度上升,引發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的關注。到底動態清零是否可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西方經濟制裁不絕,中國要在逆全球化時代、疫情雙重打擊下,需要努力自保。
中共二十大將於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的大事,由於「菌」字部首艹即二十,香港疫情的完結日期,可能與二十大的開幕和閉幕日期同步,20也暗示兩地清零。
梁卓偉認為,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動態清零」或「走向風土病」,從醫學角度看,兩個選項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擺脫清零、共存之爭,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
本港今日新增28475宗經核酸檢測確診個案,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呈報平台截至午夜則接獲14715宗有效呈報個案。18至65歲的患者,如果輕症或無病徵,均適合送往隔離,當局會將名單轉交保安局配對隔離。
梁萬年以北京特使專家的權威地位,從國家方針的宏觀高度、結合香港的疫情現況,落實在香港的政策和執行的層面分析,有如對特區政府當頭棒喝。香港今天媒體的報道各有取捨,筆者試圖解讀。
為集思廣益,團結香港基金周一下午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醫生、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醫生等專家學者,舉辦線上論壇,期望為社區帶來希望,共同對抗疫情,克服逆境。
我們總會需要與大陸通關,還會跟國際社會通關。大前提當然是高於九成的完整疫苗接種率。然而,我們在防疫工作要成功,應同時注意3個概念:精準防疫、設計思維和戰略行動。
世界上正有「與病毒共存」、「動態清零」兩種抗疫手法。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與病毒共存」風險較大,尤其是對老年人。強制打疫苗及檢測仍是香港的唯一出路。
與病毒共存,和病毒為伍,等同與敵人共舞。那是認同「部分人可被淘汰,容許放棄部分人」的叢林法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維。中西抗疫模式的本質分別在此。
去年5月底,第4波疫情結束,袁國勇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但是,政府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打疫苗進展緩慢,欠缺推廣。高官口口聲聲「以風險為先」,請問之前做了多少風險評估?
種種莫名的堅持,往輕的說是個人固執,往重的說是視內地的做法是禁區,不能學也不能做。現在再說全民檢測可能已經為時已晚,特區政府應該立即啟動研究,感染者超過100萬之後,社會如何運作。
本港新增614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本地感染佔607宗,輸入個案有7宗。另外,初步確診個案逾600宗。新增個案中,有150宗與其他個案相關,當局仍在調查其餘457宗個案感染源頭。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