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中國新冠確診個案再度上升,引發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的關注。到底動態清零是否可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西方經濟制裁不絕,中國要在逆全球化時代、疫情雙重打擊下,需要努力自保。
中共二十大將於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的大事,由於「菌」字部首艹即二十,香港疫情的完結日期,可能與二十大的開幕和閉幕日期同步,20也暗示兩地清零。
梁卓偉認為,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動態清零」或「走向風土病」,從醫學角度看,兩個選項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擺脫清零、共存之爭,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
本港今日新增28475宗經核酸檢測確診個案,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呈報平台截至午夜則接獲14715宗有效呈報個案。18至65歲的患者,如果輕症或無病徵,均適合送往隔離,當局會將名單轉交保安局配對隔離。
梁萬年以北京特使專家的權威地位,從國家方針的宏觀高度、結合香港的疫情現況,落實在香港的政策和執行的層面分析,有如對特區政府當頭棒喝。香港今天媒體的報道各有取捨,筆者試圖解讀。
為集思廣益,團結香港基金周一下午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醫生、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醫生等專家學者,舉辦線上論壇,期望為社區帶來希望,共同對抗疫情,克服逆境。
我們總會需要與大陸通關,還會跟國際社會通關。大前提當然是高於九成的完整疫苗接種率。然而,我們在防疫工作要成功,應同時注意3個概念:精準防疫、設計思維和戰略行動。
世界上正有「與病毒共存」、「動態清零」兩種抗疫手法。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與病毒共存」風險較大,尤其是對老年人。強制打疫苗及檢測仍是香港的唯一出路。
與病毒共存,和病毒為伍,等同與敵人共舞。那是認同「部分人可被淘汰,容許放棄部分人」的叢林法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維。中西抗疫模式的本質分別在此。
去年5月底,第4波疫情結束,袁國勇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但是,政府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打疫苗進展緩慢,欠缺推廣。高官口口聲聲「以風險為先」,請問之前做了多少風險評估?
種種莫名的堅持,往輕的說是個人固執,往重的說是視內地的做法是禁區,不能學也不能做。現在再說全民檢測可能已經為時已晚,特區政府應該立即啟動研究,感染者超過100萬之後,社會如何運作。
本港新增614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本地感染佔607宗,輸入個案有7宗。另外,初步確診個案逾600宗。新增個案中,有150宗與其他個案相關,當局仍在調查其餘457宗個案感染源頭。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