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心態把握機遇 逆境不再強者永在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政府有心去推創科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疫情嚴峻的環境之下,科研總開支亦增長至GDP的1%。然而,效果會如何呢?特别是為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尤其關鍵,可能當刻仍然言之尚早。
香港城市大學「HK Tech 300」計劃旗下天使基金公布首輪,合共49間初創公司的投資項目。各公司可獲最高港幣100萬港元投資,總投資額逾4600萬港元。
在疫後重建課題上,我們可以學習彼得・德魯克的轉危為機策略,以人為本和卓有成效領導力,並推動政商界、非營利機構等和市民合作,體現功能社會的理想,亦應趁機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中美脫鈎後,無論在技術面還是產業方面的發展,中國不單在大部分領域會明顯落後,甚至陷入真空狀態;在芯片製造、人工智能及IT產業,更面臨發展瓶頸。細讀國家的「冷現實」同時,亦令人衍生兩點反思。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陳曉鋒博士及何漢權校長一起談談創科教育。隨着大灣區的迅速發展,香港的創科有哪些優勢呢?在國家科技發展上又有什麼貢獻呢?一起聽聽陳博士及何校長聚焦探討。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於「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中表示,香港的科研較重視基礎研究,但轉化研究不是那麼強,香港若能與深圳建立統一的機制,香港與深圳便可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
香港正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生態圈。今集《冷思熱話》 有蔡世鴻校長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大談培育STEM人才之道。其中一樣重要技能,便是解難思維,如何培育?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放在元宇宙的世界裏,系統沉浸就是你和該平台的合作和平台給你的回饋有多緊密。這種沉浸感亦不一定要在元宇宙的世界才能領略, 我們身處現實世界,經常會感覺到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關係。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美國不應以意識形態劃線和滿足國內部分利益團體的需要,將中國樹立為假想敵。
經過40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正面對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刻,2022年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奇蹟,需要改革開放之後第三次與世界的重新連結和擺脫困境的革新。
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認為,商業模式已經改變,政府功能趕不上。例如發展都會區,放什麼產業進去?構建產業能力值得特區政府和市民去思考。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期望立法會的新任代表能打破固化,另外認為是次直選進行的首次口岸投票是一次良好的嘗試。一齊聽聽黃教授如何分析。
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香港要與深圳結合雙城優勢,吸引全世界人才來港發展創科。另外,我們又應該如何發展本地人才?一起聽聽黃克強的分析。
新界北的元朗和北區合共擁有234條丁屋政策下的認可鄉村,它們在未來20年以及往後的北都規劃和發展,佔一個什麼席位呢?政府是打算取易不取難,把丁屋政策凍結在時間裏。
上海包容的數字發展環境,吸引了許多中外企業共同參與建設。不論是央企、地方國企,還是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在積極探索特色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並在轉型的進程中不斷培養企業知識化、品質型和數位孿生的特徵。
11 月 29 日中非合作論壇開幕,中國宣布將在公共衛生、扶貧、貿易促進、投資、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基建設施、人文交流,以及維護和平與安全,為非洲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年輕人要先走出第一步,可以走完第一步再審視自己應如何走第二步,但第一步尤其重要。只要學懂坐高鐵,整個中國都任你跑。從香港去武漢只需5個多小時,睡一覺醒來便到達。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周一(11月29日)出席「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他表示香港若能與深圳建立統一的機制,香港與深圳便可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
「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周一(11月29日)舉行,第二場論壇以「宜居宜業的都會區」為題。一眾嘉賓不約而同提出要建設有人氣與活力的都會區,符合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理念。
規劃署前署長、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周一(11月29日)出席「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指出北部都會區獨特的景觀將是城鄉高度融合,將構建港深一小時通勤圈,香港將形成「雙都會」發展架構。
北部都會區成為未來香港經濟新動力。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北部都會區有許多創科新機遇,但前提要解決跨境數據、法律、人才、技術等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利用香港的大學在內地分校的網絡來解決?
明年2022年理大將迎來主題為「情繫理大・共創非凡」的85周年校慶。理大開展如全港首創之「本科生科研計劃」及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等多項計劃及系列活動。
香港致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大學須與中學加強合作,發掘有潛質學生加入創科大軍。一起聽聽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北部都會區如何幫助香港發展去中心化?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未來香港經濟將會走向多元化,不同區域可以集中不同產業,形成南金融、中工業、北創科的發展格局。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政府必須加碼,加強教師培訓,提升他們對STEM學習活動的設計、教件的運用、軟硬件各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可以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打好基礎。
灼見名家七周年第二場論壇探討「發展新思維」,三位論者均認為,香港需要改變思維,勿將北部都會區比擬為一般的新市鎮,要借鑑國際都會經驗,建造港深聯合都會區。
科技園公司19日舉行策略分享會,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將透過創新園支援新興行業發展並帶動香港經濟增長、將「香港製造」品牌加入創科元素成為「香港創新製造」,以及為年輕一代人才創造事業發展機遇。
政府估計北部都會區建設需要20年才竣工,其中單是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也需要7年之久。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香港創科發展絕對不容停下來,筆者建議政府可先摘下《施政報告》中的「低垂果實」。
自回歸以來,中央對港政策確保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但隨着內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香港錯過了產業升級轉型的時機, 加上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逐步浮面,香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意向協定,將在南山區建立港大分校。張翔校長接受專訪時指出,希望兩個校區是同等的,大家在一起合作交流,學生的互換也是自然的,將香港大學的優質資源帶過來,希望做到「強強結合」。
筆者認為,「香港所長」在於軟實力,包括創科、人才、金融和國際化等。在大灣區中,香港可以發揮其國際化的長處,並充分利用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地理優勢,從科技和金融層面去體現創科生態鏈。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推出創新實習計劃──"InnoTalents",讓有意加入科研行列的大專生體驗非凡的實戰機會及科研落地經歷,更要籌劃自己的畢業禮,體驗不一樣的實習。
年輕人想要加入創科行業應抱持什麼心態,有什麼期望?未來香港的電競行業有什麼前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主席李惠光及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楊全盛一起對談有關創新科技的發展。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中央重視合作區。
特首在海南出席博鰲論壇時表示,「香港是海南的重要外資來源地,我們不難找到在香港和海南都有業務的企業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我希望很快見到香港青年到海南實習、就業、創業,享受椰林樹影和港人喜愛的海南雞飯!」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4/2)宣讀2021年財政預算案,其中針對教育、科研與就業提出許多計劃與措施,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及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均表示歡迎,並樂觀其成。
「嫦娥奔月」這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21世紀終於成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侃侃而談理工大學這次的航天任務、創科發展及未來校務擘劃,理大可否成為香港高校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施政報告》提出為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將會資助年輕人到大灣區創業和就業。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香港作為內地導師的角色已經減弱。
深圳市政府趁經濟復甦政策比香港進取 ,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擁有軟實力應如何發揮。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大家詳細分析,一起聽聽黃教授怎樣講。
現任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的管喬中以「過來人」身份指出,在大灣區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關鍵是吸引企業前來投資,並寄語投資者必須「有信心及不怕輸」。
一直以來,「以香港之所長,配合國家所需,開拓國際商機」是香港與內地發展的目標。國家雖然面對5G國際市場受阻問題,憑藉大灣區的龐大內需市場,以及香港國際化的軟實力優勢,必然可以協助國家走出困局。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