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證明自己是「錯」的!Google「射月工廠」的10種創新心態
「射月」,因為他們只做像射月一樣的不可能的任務。而「工廠」,則代表他們不只用腦袋想,同時要動手做。有遠大的願景,但也有實踐願景的具體策略。「射月工廠」的心態,每家公司,甚至個人,都可以仿效。
「射月」,因為他們只做像射月一樣的不可能的任務。而「工廠」,則代表他們不只用腦袋想,同時要動手做。有遠大的願景,但也有實踐願景的具體策略。「射月工廠」的心態,每家公司,甚至個人,都可以仿效。
魔術師Carson(梁家榗)說:「疫情後,我經常都會變花(玫瑰為主,不怕有刺?),送畀觀眾……」收花者(不一定是女士)的反應多是一樣的,都會大聲嘩叫起來。他沒有想過,一支玫瑰魔力會那麼大的。
未來之路離不開「創新」二字。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經濟總量、發展水準等因素,決定中國已經不可能再繼續複製別人的老路了,必須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近年許多大學利用政府政策和不同資金,發展跨境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在創新和創業領域。但是不同地區的語言、商業模式、溝通風格和法律系統均存在差異,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帶來挑戰,要如何解決?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於去年12月舉辦「築動你想像多媒體創作大賽」鼓勵大眾發揮想像。大賽成功徵集了數以百計創作,參加者來自不同背景,參賽作品均展現對未來的期盼,以及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旦擁有產生影響力的領導人才,就會看到一連串的良性循環:「創新」會出現;「成長」會起飛;「獲利」會擴大;台中美三邊關係會緩和。
香港的創新科技領域具相當優勢和充滿機遇,唯我們也正面對很多挑戰,包括金融業過於強大、營運成本高、市場小、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反創新等。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面臨什麼挑戰的分析。
迪士尼不再延長版權,加上數碼化技術令二創不斷湧現,這似乎都在損害創作人創新的誘因,但近年的研究卻發現無論是從量還是從質看,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出版業的創作都沒有受到影響。
城大工商管理課程「商業創新4.0」的構思源於工業4.0及商業4.0的多元挑戰性環境,旨在培育善於運用科技,掌握財務,吸引融資,以創新管理方式實踐ESG目標、永續發展、營商目的與獲利的優秀企業領導人。
儘管有人說全球化可能會結束,有區域化甚至於本土化的趨勢出現,但是相比於政客來說,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是相對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的。從供應鏈的角度,企業考慮的因素還是那幾個,而中國仍佔有比較優勢。
究竟為什麼要學藝術?孩子們不一定都會成為藝術家,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了孩子們對美的感受,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教育,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最大意義。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的城市,與全球各方面都有緊密的聯繫,這是其最大的長處。香港可與各方面加強合作,形成高產值活動的價值鏈,以保持香港持續的競爭力及經濟增長。
比爾·蓋茨認為,這是人類避免災難性全球暖化進入倒數最後10年,要令《巴黎氣候協定》 訂下的計劃有所進展,政府需要私營公司和慈善機構的共同參與,推動環保創新。
前海合作區諮詢委員會委員、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接受秦玥專訪時指出,習近平總書記似乎對前海有一種新的期望,這種期望是不光是讓別人進來,更多地是我們要走出去。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情況下,很多戰略問題靠簡單的思考方式並不能完全解決,甚至不可能解決。中國和西方比較成功的企業都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即在機會出現與自己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與博弈。
這是個變動的年代,世界每一天都在改變,預測未來是最不安全的事,過去的成功也不保證將來一定成功。年輕人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改變是必然的,不改變才奇怪。」誰愈能適應環境,誰就愈具有競爭優勢。
其實西方國家亦會執行許多監管措施,但中國政府執行的決心和速度更加明顯。「改革開放」政策本來就是一個持續的實驗,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微妙平衡一直在不斷演變。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應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應設法確定與中國合作的內容和保護的內容。各國不應針對具體的公司,而應就潛在的合作領域制定明確的國家規則。
古語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而今,人類不斷追求創新,工業革命確實為人類帶來進步、挑戰和機遇,也標誌着科技文明的里程碑。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科技有機會發展。中國微型科技在貿易戰不斷美國打擊,對香港來說是機會。一帶一路、大灣區對香港都是機會。中國國策推動創新,對香港很大機遇。
浸大與慧科建立夥伴關係,將有助以數據主導的方式開展深入研究計劃,並推動利用創新意念和方法,培育新世代所需要的新聞工作者及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師,長遠有利整個媒體業界的發展。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