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中國見頂? 香港敗陣?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香港須有憂患意識,慎思未來發展路徑。目前人力、土地和資金三大供給要素皆處瓶頸,急需穩住投資與人才,釋放動力,減少內耗,打破老套,增強內部解決問題之能量,不靠向國家伸手。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香港須有憂患意識,慎思未來發展路徑。目前人力、土地和資金三大供給要素皆處瓶頸,急需穩住投資與人才,釋放動力,減少內耗,打破老套,增強內部解決問題之能量,不靠向國家伸手。
俄烏戰爭、中美對抗,令世界再次分成兩大陣營,中俄一邊,美歐一邊,各小國都選擇靠邊站,國際政局似乎再無「中立」空間。過去港式思維,認為香港在中美衝突之間仍可以維持特殊地位;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已不切實際。
2月24日,俄烏衝突已經打了整整一年,中國外交部周五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提出十二大重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認為,中國開始談論烏克蘭並發出一些信號,總體來說,是非常好的事。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隨着病毒對人類危害程度的降低,各國政府都不應再以防疫為由限制個人自由與權利,過度嚴厲的措施應該結束了,盡早復常對向來以國際大都會及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為定位的香港來說尤為重要。」
西方政治領袖只顧門面的治標,努力加息和補貼,但卻把治本工作抛在腦後。英國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前往烏克蘭,繼續支持戰爭。制裁俄羅斯一再加藥,限制俄羅斯人入境。到底西方領袖服務於美國總統,還是自己人民?
由於中國和美國都認為台灣對其安全至關重要,而美國也愈來愈多地將台灣用作對抗中國的「前沿基地」,因此台海已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火藥桶,有可能對世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俄羅斯人在蘇聯解體30周年(2021年12月)出了一個最新民調,蘇聯時期最討厭的人是誰?遙遙領先的居然是當年被西方譽為「開明領導」、「改革先鋒」的戈爾巴喬夫。
亞太經合組織(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周四(11日)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他表示,早日走出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是亞太地區目前最急迫的任務;亞太地區不能也不該回到冷戰時期對立的狀態。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認為,在這場地緣政治大賽中,美中兩國能否找到一種方式,構建並管控一場有建設性的競爭,並讓兩國竭盡全力去展示哪一種制度能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者艾利森,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春華資本集團創辦人胡祖六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直言許多人敦促拜登總統及其執政團隊放棄與中國接觸是錯誤的。
同學的父親在二次大戰期間都有英雄故事,勒卡雷的父親則出入監牢賣賣乾果,於是他編了個故事,說父親是間諜,深入德國後方。想不到,戰後勒卡雷真的加入了英國外交部。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史提芬‧威爾特海姆在《紐約時報》撰文,指80年前美國準備參加二戰時,作出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抉擇:美國不僅要追求軍事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更要在未來長期保持這種地位,美國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筆者認為中國調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之舉,目的是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對抗美國。自特朗普出任總統以來,華府經常以盜竊知識產權(IP)為理由打壓中國。
在拜登任副總統期間出任其智囊的拉特納表示,如果美國要與同盟強化關係、一同對抗中國挑戰,必須拋棄特朗普「美國優先」的策略;他還說,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首要事務,處理不當會成為重大問題。
練乙錚認為,新冠肺炎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群起杯葛中國,出現像50年代一樣的冷戰局面。他認為,要打這場「新冷戰」,首先要先將香港反對勢力斬草除根,北京的動作將愈來愈厲害和急切。
2019年結束之際,我們陷入了「失範」狀態,我們在迷亂中目睹社會的錯亂、失序;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價值、信仰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甚至瓦解,而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緣起於「恐懼」。
中美貿易戰若發展成冷戰,遠比蘇美冷戰來得嚴重!因為中國與全球各國經濟都有聯繫,美國若一意孤行要盟邦孤立中國,全球經濟勢必走向分裂,但圍堵中國政策,美國除了為難所有盟邦之外,美國國內經濟恐怕也將受傷。
特朗普上台後奉行的「美國優先」,實際上是把美國自我孤立,把國際企業和本土大企業趕出國門之外。當然,美國還可耍的陰招是,在全世界製造動亂,破壞美國以外的國家經濟市場的穩定發展。
中美的競爭本應是一種良性的競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但美國卻把中國崛起看作是一種威脅,想阻止中國的發展,使用貿易戰是一策,禁止技術產品出口是一策,禁止科技人員交流可能是另一策。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