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公開試

疫情後學校及學生的復原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及教育界集思廣益,共同努力。(Shutterstock)

疫後與雙減

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考評局掌握全部學校往績數據,在專業及技術上絕對有能力作出類比測試,找出最佳的,最可信的方法,未雨綢繆,制定各種替代方案。(Shutterstock)

文憑試考不了 可有後備方案

事實擺在眼前,4月底復考機會不太,疫情仍每日有雙位數字感染,4萬多考生每日出動,交通工具內,試埸內,食店中,人群聚集,接觸頻密,疫症增加機會也大增,以至於出現疫情爆發。真的要考慮後備方案呀!

面對技能遠超學術需求的未來社會,精英教育的思古幽情,是否也應來個適度的調節?(亞新社)

教育發展的思古幽情

似乎自1977年起,教育真是一無是處了。但現實又是否真的這樣,這本就應看看你用什麼量尺來量度教育。歸根究柢一個評鑑準則,就是你想維持精英教育,還是迎着世界發展潮流,讓教育普及化。

公開試的考評形式應如何改革,才能解決當前「去知識化」、「框架式評改」、「偏重語文表達」的情況,實在值得深入探討。(Shutterstock)

改革通識課程 切合世界大勢

通識課程改革方向之一是具體化和規範化,長遠應列明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概念、理論(留意不只是單單列出概念),而有關的議題可以每隔數年更新一次,以切合世界和社會發展大勢。

學生評核由TSA改為較簡單BCA,但部分政黨仍要求廢除。(家長聯盟Facebook Page)

BCA的前路

全港性系统評估(TSA)原意評估學生整體學習狀況,但在功利社會下,加重學生的操練,最終被基本能力評估(BCA)代替。現今有些政黨要求停止BCA,教育局如何應對?

現在香港不少學生,卻把大學視為職業的訓練場,把大學文憑視為找到理想職業的保證,最終事與願違。(亞新社)

入了大學還要退?

中學學習目標尚有中學文憑試之類,但在自由學習、學問寬廣的大學進修,學生容易迷失方向,或對前景疑惑,或恐怕因學習借貸而負上一身債務,最後適時抽身引退,掀起大學退學潮。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