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7周年。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今日的香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機遇遠遠大於挑戰,政府會繼續敢於擔當,帶領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經濟轉型期創新求變,發揮善拼敢贏的精神。
如果每年興建的公屋數量倍增,建築開支也會隨即增大,那麼房委會的可用資金就愈來愈少。要解決資金缺口,當然不能缺乏政府的支持。但當政府也要面對財政緊缺的問題之時,房委會也應該作進一步審慎理財的準備。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新加坡無疑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但當地有自己獨特的民生福利制度,並不是香港可以容易學習的。
何濼生教授建議,港式組屋仿傚新加坡,放棄入息和資產審查,而平均價定於有經濟活動家庭年入息八倍,只供自住,惟買賣毋須補地價,希望此舉能恢復向上流的誘因。
若公屋能真正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儘管財政負擔沉重,大家都應該接受。但問題在於,目前集中資源、不惜代價建公屋,其實是「落錯了藥」,不但解決不了今日的問題,更會製造出明天的問題。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報章撰文總結,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民生福利部分,算是中規中矩,紓緩中下階層的生活壓力之餘,也確保赤字不至於惡化。
筆者同意現在不宜開徵一些會削弱經濟景氣的稅種,但宜在最近的輸入外勞新政中加入「外勞稅」,一方面以此稅確保本地勞工有優先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以此稅增加財政收入。
目前政府斥巨資興建簡約公屋,是以金錢換取時間去盡快安置不適切住房住戶上樓的安排。但筆者認爲,這只應是個短期的權宜之計。重建高齡公共屋邨的優次及時間表,應以衡工量值原則釐定。
今天香港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多方面需要撥亂反正,我們不能迴避分析大勢及檢視過去政策的某些不理想後果。有三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須討論一下,它們是土地、人才與地緣政治,這三者又是互為影響的。
政府決定按幾年前收回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的社會共識,應對民怨沸騰的社會大事件,以迫在眉睫的態度處理,合情合理合法,應該獲得支持,只是決策過程有點難看。
原定今年年底實施垃圾徵費,當局已建議延至明年4月1日推行。首6個月將設適應期,對違規人士盡量給予口頭警告,視情況可考慮適當延長適應期至一年。
粉嶺高爾夫球場興建公屋的議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然而社會卻忽略了原居民的心聲,及其背後的歷史、生態價值,甚至反映政府政策之拙劣。一顆明珠,硬生生把其切掉一角,那還算是一顆明珠嗎?
7月1日是香港特區成立26周年,早上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其後慶祝酒會於灣仔會展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為酒會主禮並致辭。
綜觀特首李家超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他就公營房屋政策方面,示範了公共行政績效管理的執行。但與此同時必須指出,報告亦突顯了績效管理的落實,鮮見於其他政策範疇。
房屋供應是未來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政府與其將大部分土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倒不如學習他國借力,在批地條款之上,限制發展項目部分單位必須售予基層家庭。
80年代初期港英政府推行地方行政,在區議會層面引進選舉,社協是首個積極介入選舉的民間組織,但當時社工界意見紛紜。馮可立認為,無論是真民主、假民主,都要令它成為真民主。
目前香港有許多土地發展計劃,小至改變學校、大至明日大嶼,現在硏究了發展高球場計劃,只涉5%的高球場,為何忽然變成了焦點?到底目的何在?為何還要拉上「打擊資本家」?扯到中國的共同富裕上?
SSD原意是需求管理,既然無法短時間大幅增加供應應付龐大需求,政府推SSD去減少需求,聽來像挺合理。然而,雖然SSD成功遏止了投機性的需求,它也同時遏止了投機性的供應和二手樓的供應。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6日)出席上任後首次立法會答問大會,他闡釋其領導方式是要各司局長「在問題萌芽時主動介入,落場指導,分秒必爭」,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將詳細交代細節。
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未來5年挑戰很大,認為經過2019年經驗,穩定是最重要,因為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而在穩定情況下就要固本培元。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
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周六(4月30日)晚上出席行政長官選舉答問會,就多方面回答傳媒的提問。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下屆政府若能即時解決最困擾的「通關」問題,便會有良好的開局。
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周四(14日)將公布21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她指出,放寬社交距離有風險,陽性個案或會增加,呼籲市民仍要遵守防疫措施。
政府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提出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過渡性房屋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嗎?其實,市民關心的,並不是什麼徹底或短期措施,最重要是他們的住屋困難能盡快得到解決。
特區政府如能夠明確施政立場是維護弱勢社群,凡事不致過度向既得利益階層和資本壟斷集團傾斜,已經足夠。就算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物,如果是違反公平公正原則的,都應改變。50年不變,不是什麼都不變。
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一直踟躕不前,有本身的施政決心問題,也有房地產商這個利益集團 too big to fail 的原因,現在中央政府給予尚方寶劍,且看特區政府如何釜底抽薪,貫徹中央交予的任務。
回歸初期,董建華「八萬五」計劃夭折之後,歷任特首對解決土地房屋問題都顯得束手無策,明明香港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土地運用率僅及新加坡一半,但歷屆特區政府都陷入「無地建屋」的困境。香港的土地究竟去了哪兒?
重推租置計劃的致命傷,是政府不可能持續以低價向所有想以廉價買公屋的人賣平樓。大家更要想一想:如果政府真的有能力這樣賣那麽多的公屋,又有誰會以高價向私有化公屋的業主買公屋?
現時在香港而言,最明顯的是,市場對股市及樓市的預期,跟經濟表現預期是完全兩回事。港股的主要組成部分,與香港經濟表現關係不大。至於樓市,一句供應不足,已經由經濟因素本應造成的利淡徹底推翻。
林鄭月娥透過視像向市民公布她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措施包括每年恆常向學生派發2500元學習津貼、調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為「N無」人士發派現金津貼,以及提高交通補貼每月上限至400元等。
在燃燒彈下的《施政報告》,房屋問題應該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當然是政府如何止暴制亂,究竟政府應該怎樣做,我相信特區官員已經有一套一般人不明白的方案,而我又不是那方面的專家,倒不如講番房屋問題。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認為,香港今天遇到問題不是房屋問題,而是貧富懸殊的問題;這不是供應問題,而是購買資金不足的問題。
團結香港基金今天發布最新房屋政策建議,提出「港人組屋」計劃,提出建公屋可租可買、租金津貼、鎖定補價、首次置業免息貸款等十項政策措施,實踐全民安居願景。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