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狂迷的浪漫和血腥
足球極端主義之風由1950年代初成,60/70年代冒起,到了80年代,已發展到由下一個世代接棒並主導的「新派極端主義者」。Ultras的種子,本來是全球球場上各處可見,只是在意國被昇華至最激版。
足球極端主義之風由1950年代初成,60/70年代冒起,到了80年代,已發展到由下一個世代接棒並主導的「新派極端主義者」。Ultras的種子,本來是全球球場上各處可見,只是在意國被昇華至最激版。
年輕一代成長的過程中,台灣經過了三個關鍵性的階段:1980年代啟動的「民主化」,19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以及近20年來中國快速的崛起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感。台灣如何在台中美三邊之中尋求平衡?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經過40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正面對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刻,2022年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奇蹟,需要改革開放之後第三次與世界的重新連結和擺脫困境的革新。
中國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而地緣政治、全球問題和科技帶來的新挑戰正在使整體環境變得愈加複雜。在此背景下,企業正在調整其戰略,而他們的全球戰略將會更多是以中國為核心。
沒有開放,一切都是空轉;沒有經濟,一切都是空談;沒有教育,一切都是空白;沒有文明,一切都是空洞。第五個詞更是關鍵,沒有和平,一切都會落空!讓我們謙卑地做和平的僕人、勇敢地做和平的使者。
美國本有世界最好的經濟學家,但可惜其政客目光短淺,不能掌握亞當史密深刻的思想。中國的經濟理論界發展並無特別耀目之處,但中國勝在對老祖宗的智慧掌握得不錯,在經濟智慧上比美國站得更高。
社會沒有了向上流動的階梯,導致現實不符合我們的假設「人望高處」,可是我們會覺得是現實出了問題,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假設出了問題。看不順眼,覺得是世風日下。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教授認為,國民身份認同是必要的,每個國家都會強調國民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可以給人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灼見名家傳媒主席、利承昌慈善基金主席潘燊昌博士慷慨解囊贊助英國精算師學會兩項重要活動,希望藉此對致力提升精算影響力及培育未來精算菁英貢獻心力,為全球化社會帶來積極正向的改變。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湯馬斯‧弗里德曼撰文,指前總統特朗普任內美國政府的干預政策「更多地刺激金融市場而不是實體經濟」,還窒礙了生產力發展,但兩黨都接受「永久低利率」,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加劇。
跨文化能力正是國際勝任力的其中一項要素。但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呢?如果從文化智商此一密切相關的概念看,相信更能深入理解國際勝任力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朱雲漢教授預計,新冠大流行會加速歷史腳步而非改變歷史,美國領導地位不斷下滑,超級大國之間出現各種摩擦與衝突。
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雙循環經濟」戰略,以確保中國經濟在中美貿戰及全球疫情內、外圍不明朗市場因素下,亦能維持合理的增長。筆者認為,此戰略對國家未來5年短中期發展非常重要,甚具策略性。
雖然國際勝任力是近年才開始提出的概念,但基於近二三十年來全球化的發展,帶來地球村的狀況,對於類近範疇的培養,例如全球視野、國際觀、國際移動力等,已開始在國際教育界中開展。
美國大選臨近,儘管大部分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度大幅領先特朗普,但特朗普仍不乏忠實支持者。《紐約時報》社論版成員斯托克曼撰文指出,特朗普的支持者會出於對經濟和對種族問題的憂慮而投票給他。
十幾年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新穎的議題,隨着時間轉移,企業的關注點亦有所演變,從比較簡單的如何「出海」,進化到比較複雜的如何「成為全球化企業」等,代表着中國企業們在「走出去」這方面的不斷成熟。
無論是僱主,還是公司裏的管理人員,對新一代的年輕人都普遍印象不佳,覺得他們的工作態度不如上一代。所以當有得選擇的時候,他們會請有經驗的人,或心態較成熟的人。年輕人的排位,排得不前,被挑中的機會不高。
全球化是一股強大和古老的力量,它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成吉思汗征戰全球的時代。但全球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力量,今天的全球化源於供應鏈的革命,而我們正進入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新時代。
在這個「超全球化」的時代裏,全球跨境貨物,人員和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鐘擺已經擺向了另一邊,從70年代開始的最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已經終結。
Global players and local titans are all down together, but not all are out.
這場被稱之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危機,正在悄悄地改寫世界政治版圖。面對這場衝擊波,中國將面臨過去40年從未有過的挑戰,這關係到中國是否可能延續過去40年的發展軌跡繼續前行。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