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代表團訪問東盟三國的意義
李家超率團訪問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果豐碩,但從嘗試加入RCEP的角度來看,北京和香港當局將如何遊說東盟國家提供更多支持還有待觀察。
李家超率團訪問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果豐碩,但從嘗試加入RCEP的角度來看,北京和香港當局將如何遊說東盟國家提供更多支持還有待觀察。
儘管受到疫情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不少在中國或者與中國有重要業務往來的企業仍然對中國市場感到很有興趣。他們將中國看作他們的重要市場或供應鏈中心,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當大企業通過自身的貿易網絡達成數據流通,中小企卻受到規模、監管、准入條件等種種限制。鑑於中小企在促進平等及提高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助力中小企進行數碼化理應成為經濟政策中的優先事項。
美國境內上空出現氣球,被華府懷疑用作中國間碟用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因而宣布押後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表示,飛艇屬民用性質,對事件表示遺憾,將確保雙方持續溝通。
2023年是一個完美的風暴還是會出現緩慢的復甦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去年的不利因素依然會在2023年影響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但正因為太多壞消息,只有零星的好消息都有可能刺激市場上行。
不少跨國公司已經認識到了有效利用中國市場機遇及應對競爭挑戰的方法。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認知不斷演變之餘,他們考慮的因素亦在不斷調整,思考探索着更基本的要素。
8月19日開始,國際軍事演習在澳洲舉行,德、日和新加坡等17國參加。這是俄侵烏(24/2)以來,規模最大的印太地區軍演,關乎美國主導的「印太框架」。德軍方表示,會持續關注俄侵烏事件,但不會向中方挑釁。
全球經濟將會是一個三分天下之局──美歐一方,中國加俄羅斯另一方,其他就是中小型經濟體在兩大陣營中游走,爭取自己最大利益。香港要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現實如此,對聯匯制做好防禦以至後備方案,肯定絕對有需要
8月初,輸送烏糧的「首航」出現於黑海港口敖德薩。2月24日俄侵烏之後,俄軍封鎖黑海的港口,烏克蘭的糧食遭封鎖,無法外銷到各國。在7月22日《黑海協議》簽訂後,烏糧暫時解除封鎖。
為掌握物流業相關發展的最新情況,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團隊訪問了飛協博(Flexport)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了解企業可以如何利用全方位數據分析,輕鬆駕馭全球貨運物流挑戰,同時實踐ESG目標。
儘管有人說全球化可能會結束,有區域化甚至於本土化的趨勢出現,但是相比於政客來說,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是相對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的。從供應鏈的角度,企業考慮的因素還是那幾個,而中國仍佔有比較優勢。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致力於擔當先行者角色,主動投身大灣區碳中和事業,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別協作,發揮協同效應,共同抵抗氣候變化,邁向大灣區碳中和目標。
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
兩大事件無疑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正在上海發生的「封城」在一些人看來,是壓垮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俄烏戰爭則在改變世界格局,「一球兩制」更加明顯。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晶片「短缺」,很自然就被視為要解決的「問題」,傳媒盡是羽扇綸巾的事後孔明,批評美國為何不早早增加本地晶片生產,而要「依賴」疫情下亂七八糟的全球供應鏈。歸根究柢,當然是錢作怪。
過去中國汽車行業中外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主要為合資。展望未來,中外企業之間將出現新的合作方式,包括從獨資經營到各種類型的企業合資。客戶需求將隨着供應商的增多而變得更加嚴格,更加激烈的競爭也將顯現。
美國更換總統,令中美中美貿易戰會否給中國有喘息空間?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謝祖墀博士認為,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所以受掣肘。
在疫情高峰時,因中國局部的生產受到了某程度的影響,國外不少輿論隨即假設供應鏈將會大量撤離中國,不少跨國公司亦會離開,他們將會進行「去中國化」。但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呢?
在大場景是全球化,小場景化是區域化、本土化的情況之下,作為企業怎麼利用新的方法、採取新的手段,通過科技的手段來確保我的風險能夠受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而不是絕對的去全球化或者絕對的去中國化。
《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講述如何運用謀略取得勝利,充滿博弈的智慧。美國表面上強硬,但特朗普對中美貿易協議應否繼續執行仍然舉棋不定。北京領導人無「連任」之憂,但形勢對中國不利,只能爭取時間謀定而後動。
外商會否大批撤離中國,將它們的供應鏈「去中國化」近期備受關注。我們的理解,外商公司的高管對中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會基於對疫情後全球秩序重構情況的判斷,而絕大部分高管和董事會對此還未有清晰和一致的觀點。
儘管疫情的衝擊是一次性的和短期的,但由此帶來的經濟衰退會影響企業的信心和預期,進而促使企業縮減投資,從而對經濟造成次生性傷害。
為了防範新冠病毒傳播,各國都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控措施;如果所有國家都採取嚴格的入境政策保護國民,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的終結?筆者認為這不是結束,而是一種形式上更安全、更穩定的全球化的開始。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