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善真堂為融合佛、道兩家的宗教團體,創辦於1952年。現已發展成九龍區最大規模的道觀。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的一顆虛星,與木星運行軌道相同但方向相反,爾後演變成一種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
今年,中華智慧管理學會與光明王密教學會攜手合辦佛教藝術作品展II,向大眾呈獻超過80件佛教藝術作品。當中的佛教藝術創作者,包括光明王密教學會大僧正釋徹鴻、藝術家譚寶碩老師等。
香港大學初創之時,儀禮有篳路藍縷之功,對大學的長足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本文透過發掘原始資料,嘗試向各位讀者介紹儀禮不平凡的一生。
走在遍路道上,經常可以看到「人生即遍路」的石碑或石柱,這是日本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的名言。人生在世,既有艱辛,也有輕鬆的時刻,步過晴天,也走過雨天,在遍路道上徒步而行,何嘗不是一樣?
我帶了200多個團員到美國參訪,忽然眼界變得寬廣,覺得自己應該要為佛教的發展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從此,我就立定志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不管成功與否,不為個己求安樂,要把佛法弘揚滿人間。
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身心療法,幫助大家強身健體。介紹的身心療法,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減少大家的身心煩惱,包括微笑行動、鬆禪、放下禪、靜觀聆聽訓練、靜觀呼吸訓練、慈心禪、動禪、和睡禪。
四名年輕學徒佛教僧侶在緬甸仰光最神聖的宗教紀念塔仰光的大金寺。對許多緬甸男孩來說,進入僧侶生活是一個人生重要進程,大多數都只是當學徒僧侶幾個月,而不是終身奉獻。
如果道場太遙不可及或會拒人千里,但是太遷就、無要求就不是修行,之後也沒有進步了。這一個「欲鈎」的分寸不容易掌握。一行禪師在紀錄片《與正念同行》中展現了他的慈悲與智慧。
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的作者潘麗瓊感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了近百年。
佛教藝術作品展展出作品的內容涵蓋書法、繪畫、攝影、花藝、香道、種子字飾物,當中包括著名書畫家、洞簫、笛子演奏家及造簫家譚寶碩老師的墨寶、三次榮獲香港花展比賽東方插花組別總冠軍的花藝作品。
真正了不起的不一定是所謂「名成利就」的人,更可能是市井中人,或許是心地善良的老婦人,或許是朝着目標奮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可能是高尚,富於同情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
朱鶴亭先生認為中華醫學包含了多民族的智慧,「中國的醫學是民族性的,中華民族融合了56個民族,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包容大了以後,研究中華文化必須從民族的角度去考慮。」
一帶一路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一個互鑑、融合的歷史進程。從歷史的過去,展望歷史的將來,透過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基建工程。
集體調控物慾,多注重環保,就可能鳥語花香,那就是現代大德聖嚴法師和一行禪師推動的「人間淨土」。一切由心造,人類的共業是善是惡,要共同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果責任。
為了推廣靜觀,以助香港人減輕壓力、不安或憤怒的情緒,許曉暉女士在「澄鏡臺」中特別撰寫〈停一停.心呼吸〉一文,鼓勵市民每天抽出三分鐘,覺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關心自己。
有人問師父什麼是「人間佛教」,他說:「佛說的,人要的。」他認為再好的東西卻沒人要,就是沒用。譬如這一道菜我知道很好,但是我如何煮出你想要的美味?
雖然佛教徒可能覺得這個「佛系風」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偏向得過且過的消極;但是樂觀點來看,以「佛系青年」描述自己的年輕人,對佛教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法真諦的契機。
《誰想開悟?》的決賽設有三個回合,每位善知識將就其開悟的成就接受測試。每回合會有一名決賽者被淘汰,並被送回到源頭。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