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人才

香港官員針對大灣區的工作充分顯露缺乏積極進取的一面。(政府新聞處圖片)

建設大灣區鍵急重啟

大灣區是國家戰略,香港有鼎力共建的責任不用贅言,從近水樓台的角度看,對香港今後的發展,也是只有百利。東莞得益於深圳高科技和創新科技的外溢效果,值得香港深究。

郭位校長認為,「教研合一」、「政教分離」是大學邁向國際化的精髓所在。(香港城市大學提供)

大學之道 教研合一

大學作為重要的社會貢獻者,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相對獨立於政治、宗教和經濟的掣肘,以中立和超然的姿態提供高等教育,以尖端知識和科技創新造福社會。因此,要維護大學的運作,必須保障大學自主和學術自由。

香港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門戶,從香港連通世界。(亞新社)

融入國家

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與國家發展連接,與內地互補。香港要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大變中找出新的發展道路與戰略,不是坐待中央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帶領、牽引、扶助香港。

搶人才固然是當務之急,但切忌盲搶人才。(Shutterstock)

別盲搶人才

政府別以為開了會、做了研究、發表了報告、推出了政策/措施,便可了事。更重要是持續跟進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與實效,且作出適時的檢討及優化,才可切實解決香港人才荒的問題。

如今卓慧思拜相,估計也不外如是,無甚作為。(亞新社)

卓慧思拜相又如何?

英國今天已是強弩之末,單靠它一國之力,難傷中國筋骨。不過,英國畢竟爛船也有三斤釘,還有一定能量。所以,研究英國不要只着重它今天的衰落,也要研究它當年為什麼可以成為「日不落國」。

考試文化、應試風尚,仍是香港教育的主打。(亞新社)

考試狀元文化

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新加坡銳意發展,成為東南亞的金融、教育、科技、人才中心。(亞新社)

新加坡

中美交惡之後,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亦可能轉變。中國不得不防新加坡在今後會進一步跟從美國對付中國。而東盟正超越歐盟成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對中國的重要性提高。在這個變局中,香港要與新加坡競爭了。

港人移民成風,大家身邊總有幾位遠去他方的同事及親友。(Shutterstock)

應對人才外流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入境限制,人才不易從外地調動補充,尚幸5月開始放寬外國人入境,希望可以稍為紓緩來港人才的需求。我們愈延遲對外開放,愈影響經濟復甦,也愈令人才流向其他疫後開放較快的地區。

香港中文大學最新推出的「在學‧在職計劃」(Co-op@CUHK)於上星期舉行啟動禮,象徵第一屆學生的職場實習期正式展開。(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校企合作教育創造三贏

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