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的發展要放在國家整體策略格局來看:「大灣區是我們進入內地市場的切入點,而大灣區的中心點便是北部都會區。我們要善用走廊的優勢。」
STEM教育的重點是探索精神,探索是從不斷嘗試及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育美麗之處在於能擁抱「嘗試」及「失敗」,期望我們的教育能與學生及家長攜手,共同探索未來,擁抱未知!
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劉兆佳教授認為,縱觀海內外,每個政府都應該有自己的政策研究機構,來協助政府從宏觀、長遠的戰略角度來分析問題。尤其當今香港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發展態勢瞬息萬變,香港內部亦面臨許多挑戰。
香港機構在內地辦學,是香港教育問題的邊緣議題,在與內地關係問題中,也未必能夠排在較前位置。但這個目前尚算「超前」的做法,不但在培訓人才方面有所建樹,還可以為內地港人重新尋回「香港根」。
領導者須放手讓跟隨者去發揮,這樣年輕人才會有成功感。至於哪時需要強政勵治或無為而治,是因時制宜、因人而異的。
新冠疫情下,本港研發及生產的疫苗及其他抗疫產品,證明「香港製造」仍有實力及品牌價值。縱使本港在生物科技上有所優勢,但仍遇到不少障礙,首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筆者與多位卓越領導者的訪談中,發覺他們很着緊他們的歷史使命,清晰他們要建立什麼,不建立什麼,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追求卓越途中,亦不會漠視下屬的需要及感受。
社區上絕大多數的全體基層民眾若能被悉心照顧,授之以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妥善安排和處理、提供暢通向上流動通道、有能力者回饋社會再分配等,這一切將促進和諧社會的眾志成城,把我們的地區建設得更美好。
世界大勢日新月異,教育亦要與時並進,這絕對無容置疑,更何況現行體制的諸多缺點,不勝枚舉,已確實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何不乘着大亂後,社會氣氛稍為緩和的時機,來一次大刀闊斧的除弊革新呢?
當下世界的經濟生態運轉極快,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人才的分類愈來愈多卻模糊。術數名家文相濡繼續談企業管理議題,利用《易經》的兩大要素:體、用,提升企業在新時代中運籌帷幄的能力。
香港近年面對內憂外患。中華智慧管理學院院長彭泓基教授,用中華智慧剖析香港當前的困局,提出解困之道。一起聽聽彭教授分享。
特首在海南出席博鰲論壇時表示,「香港是海南的重要外資來源地,我們不難找到在香港和海南都有業務的企業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我希望很快見到香港青年到海南實習、就業、創業,享受椰林樹影和港人喜愛的海南雞飯!」
筆者認為,繼1960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至製造業為主導,及1990年代再轉型至金融地產物流等服務業後,必須進行第三次經濟轉型,切勿重蹈2003年沙士後的覆轍,靠旅遊及地產帶動復甦,錯失良機。
余皓媛承傳了祖父余達之的善舉,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為兒童及青少年爭取權益,對社會及工商業界,付出莫大的貢獻。她希望年輕人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努力尋求新知識,亦可多參與社會服務,身體力行,讓一代影響一代。
自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後,香港至今仍然未有引進適切國際大勢、應對未來變化的新教育內涵,以至再度審視現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這一狀況着實令人擔憂。長此以往,香港人的競爭優勢將會日漸衰落。
教育不只是應試教育模式的內容,應該有多元化及更深刻的內涵。筆者有見及此,嘗試從如何培養孩子成才的角度去探討真正教育的內涵,以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各界能對教育有更深的反省。
要造就良好的教育成果,不能只靠財政投資,箇中關鍵還是要回歸基本──即「教師」,透過訓練、指導、支援他們發展有效的教學計劃,才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及21世紀關鍵能力。
問題是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大灣區作為香港人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則我難免會感到好奇:為何應該是相當「搶手」的香港人才,在早已對外開放的大灣區裏,仍未成為「搶手貨」。
任志剛指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金融享有優勢,亦指不應恐懼人民幣在港國際化,寄語年輕人做好兩手準備,認清大局以追上發展新趨勢;歐陽伯權則盼香港債券市場更成熟發展,談及香港金融業應如何把握大灣區機遇。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