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人口老化

老人問題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亞新社)

銀髮產業潛藏巨大發展空間

香港特區過去一直以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貫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府力量在這方面長期失職失責,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最終影響了老人的生活素質,辜負了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的美名。

林正財醫生認為,香港是一個已經老化了的社會,需要盡快在城巿設計方面重新布局。

林正財倡檢視長者房屋政策

香港被譽為長壽之都,但人口老化也對香港的房屋、醫療及福利構成壓力。行政會議成員及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認為,政府應從長者角度去檢視現有的長者安老及房屋政策,令長者「有得揀」,從選擇中得到尊嚴。

李家超的政綱是否能吻合香港市民對下任特首工作優次的訴求呢?(亞新社)

下任特首的政綱

假如社會認同李家超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方向,以及本月底面世的政綱,就應該結合民、商、學的集體智慧,為官方出謀獻策,政府也應主動做好提議和訂立議程的角色,同心協力打拚港人福祉。

全港的安老院舍是疫情的重災區,醫管局卻將大批尚未完全康復的染疫長者送回院舍。(亞新社)

香港人的憤怒

要控制傳染病擴散,唯一方法是在疫情爆發之前或之初採取果斷措施,而這恰恰是公務員的觀念模式與思維傾向的相反。事實證明,公務員的腦袋無法充分掌握「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個概念。

香港絕對有條件、有能力成為中國內地消費的供應樞紐。(Unsplash)

民生問題

社會、政府的作用是集中資源辦事,裨益大眾,也要救急扶危,作為國民的最後支援。只有這樣,才可建立國民的共同歸屬感,團結一致克服任何困難。香港政府難道做不到?

一旦考慮到未來一至兩年內政府需要增加支出來支持經濟,加上人口老化不斷衝擊勞動人口,驅使中長遠經濟增長受壓,因此,政府的中期財政狀況將會遠差於年初的估計了。(亞新社)

持續財赤已不能避免

政府出現持續財赤只是病徵,如果香港政府未能解決人口老化,政府不但面對結構性財赤,更引發不少經濟後遺症,最終只會拖累中長遠的經濟發展,令整個社會承受種種苦楚。

香港的政治生態在過去一年已出現明顯改變,不少香港市民會選擇移民。(灼見名家製圖)

移民潮助推人口老化

今年的人口收縮現象絕不是一個太大的意外,始終由今年2月至今在香港爆發的疫情對人口增長產生顯著的壓抑作用,但最重要的訊息是,即使疫情過後,香港的人口增長會否短時間內回復正常?

港島山頂盧吉道曾被國際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選為全球十大行山路線之一。(Wikimedia Commons)

香港「行唔通」?

步行是最好的運動,但都市人普遍運動不足,按政府統計處資料,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於未來20年最為嚴峻。故必須加快發展步行城市,否則人口老化、患病機會增加,勢必對未來政府造成沉重的醫療負擔。

港人可以透過現時市面上不同的退休產品,為自己退休生活作出最好的準備,同時亦可為父母的退休生活作出安排。(Shutterstock)

人壽保險逆按揭大有可為

人壽保險的性質只是留下一筆款項給受益人,但事實上受保人的子女或配偶未必需要該款項,如果可以在受保人在世時申請逆按揭,保障及提升受保人的生活水平,人壽保險的賠償金額對於受保人及其家人的效用更大。

長者應在適當的指導下定期參與一些負重和輕度撞擊性的運動。因為這些運動有助刺激骨骼,幫助維持骨質密度。(Shutterstock)

人口老化要關注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自然定律和過程。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以上,在現代醫療科技發達的社會是經常見到的,但問題是這些長者的晚年是否活得健康和有質素,而非經常百病纏身,或病臥在床上過活。

政府對人口老化問題後知後覺,關起門來制訂政策,離地脫節,是無所作為的表現,也是對社會一股有生力量的最大浪費。(亞新社)

迎接「新生代」老人

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