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華文化

詩經孕育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對現今社會仍發揮深遠影響力。(Pixabay)

《詩經》中的年味

《詩經》作為上古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國風.豳風.七月》一詩反映西周早期農村一年四季農民的勞動和生活,又記載了當時一些節令風俗。我們且透過此詩,看看古人怎樣過年?

自60、70年代起,香港孕育出獨特的本土文化。(政府新聞處圖片)

文化是香港的隱藏資產

香港的誕生是一個歷史的偶然,理論上難以形成獨特文化。不知是命運的安排還是巧合,自60、70年代起,香港竟然孕育出獨特的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影視音樂產業,一度席捲全球華人社會。當中,更蘊含了中西合璧之道。

近10年以來,辦學團體和各佛教山門不約而同,革新原來的宗教教育內容。(慈山寺Facebook圖片)

佛化教育的成功

佛教在校園一洗「老套」形象,學生自願參加公益活動的人數大增。宗教場所內,也多了年輕面孔參與義務工作。可知,願意接觸佛法的年輕人正與日俱增,佛教界出現一片新氣象,佛化育人指日可期。

中華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武林秘笈。(Shutterstock)

武林秘笈

凡事都有兩面。懂得退,才能真正懂得進。懂得收,才能真正懂得放。懂得輕,才能真正懂得重。中華文化是圓融的文化,能將對立的兩面巧妙地融匯貫通。

左起:活動協辧單位會長潘燊昌博士、得奬學校羅頴忠校長、本文作者3位同學(詹曉雯、趙穎詩和鄭皓澧)、區美珊老師及陳鳳翔博士。(作者提供圖片)

現今世代的學與習

中華文化是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學習經驗宜好好發揮。作為現代青年,應主動參與課外活動,認識和了解社會,培養正向品格。定下目標,掌握練習與溫習的技巧,靈活運用。

中華傳統文化就因其深度和廣闊度而變優秀,正因為與生存和美好生活息息相關而流傳並得到認可。(Shutterstock)

學習中華文化及傳統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提倡的愛國教育必須建基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繼往才能開來。縱觀每一個偉大的民族的亮點都在於擁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在風平浪靜之時,看不出什麼分別,若遇國難或挑戰的時候,就是拼家底的時候。

宋岳飛為金將兀朮畏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名震漢夷。(Wikimedia Commons)

歎歷史的傳承

透過詩詞誘出民族自豪感──這是一種傳承,是責任的傳承,是民族的傳承。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氣貫長虹。

仁愛校長會希望把中華文化中的「仁」和基督宗教中的「愛」推廣,揉合中西思想的精粹,做到愛己、愛人、愛萬物、愛神明的境界。(Wikimedia Commons)

談仁與愛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校長會的成員有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的校長,大家都希望把「仁愛」的品德能從小做起,承傳薪火,把人類高尚的和神聖的精神傳揚下去。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