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共產黨政權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要等到2023年9月,才由拜登和越南簽定,是34年後的事,美蘇三位領導人都死了。蘇聯卻在1991年解體了,美國真的完敗蘇聯嗎?歷史並未有定論。
在不同世界觀的激烈衝突中,香港特區對國家的價值將更能突出,其原因可見於《基本法》第5條。透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思,香港至少可在5個方面協助國家實現世界共贏的局面。
近日中美關係像在好轉,但美國對華制裁、圍堵、脫鈎並沒有停止。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想將中美關係走回兩國建交前的冷戰情況。
林毅夫教授相信到2049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可以到達美國一半,能夠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時,中美關係相信就會和好。
9月份,中美兩國高層頻繁會面,看似中美兩國有解凍跡象,但查看中方的外交部新聞稿,情況亦未樂觀。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認為,中美問題有一關鍵核心點,在中國外交部新聞稿便寫得很清楚,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過往中國提「命運共同體」只針對少數周邊國家,但近年提法開始擴展至其他國家,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分析,背後這與中美角力的戰略部署有什麼關係。
中國會陷入辜朝明所講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嗎?林毅夫認為不會,因為中國仍然有技術繼續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的空間,也有「引進、消化、吸收」,並以此作為技術創新依據的「後來者優勢」。
中美兩國是世界秩序的兩大支柱,美國不可能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維持世界秩序,中國也不可能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建立世界秩序。作為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應盡一切努力,讓雙方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出席在印度召開的二十國集團會議,似乎有所顧忌,背後有什麼原因?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出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又有什麼圖謀?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中美矛盾因涉及美國霸權主義的存亡,美國是不會讓步妥協的。中國的弱點在哪裏?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戰爭不應該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在後新冠「半球化」時代,即便世界陷入了對抗與競爭,大家都應該把精力放在創新與發展上,為解決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與困境出力,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正義,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中美矛盾不可能解決,中國則需要爭取其他國家支持,鄰國日本會如何選擇?一起聽聽陳教授分析。
剛剛卸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教授回望近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總結國與國之間鬥爭或者互動不會停止,但民間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的大學。他又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認為,美國等地麥卡錫主義上升令理性話語退場,政治觀點一邊倒,有學術、政治和新冠造成的原因,有代際的變化和缺乏文化溝通,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局面。
國際秩序問題重重,那麼問題出在哪裏?根源在於我們所能提供的好的國際公共品太少,一些大國都不重視。實際上,中美之間有太多的公共議題要解決,未來的現代化道阻且長,如果不想清楚這些問題是不行的。
中國因應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向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加徵關稅進行反制措施,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專家小組裁定,有違中國向世貿作出的承諾。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聲明,對世貿組織的這一結論表示滿意。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香港須有憂患意識,慎思未來發展路徑。目前人力、土地和資金三大供給要素皆處瓶頸,急需穩住投資與人才,釋放動力,減少內耗,打破老套,增強內部解決問題之能量,不靠向國家伸手。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鄧希煒教授表示,美國近年正一步一步地在限制中國在科技敏感技術,例如晶片及AI方面的發展,以減少中國對美國造成的國家安全威脅。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它將如何影響香港的創科發展?政、商、學怎樣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展開合作?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分析。
台灣前途的困境,就是台灣內鬥與兩岸關係惡化的延伸與擴散。近年來我一直呼籲:破解之道就是全國上下,不分黨派、職業、年齡,超越意識型態與地區,大家一起推動「零錯誤決策」,由中央部會與民間大企業率先做起。
近年,「全球南方」國家儼如一股強勢力量,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佔一席位,影響力日益增加。張翠容和黃裕舜都認為,中國在和它們打交道時,需要多加解說,也要有人文關懷的心。
越南在「革新開放」的過程中,或會被美國特權階層的糖衣炮彈打中,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和民主化。尤其是越南南方,估計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美西方抱有幻想,這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在長遠增長態勢仍在,但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應有何對策?我認為不用太宣傳或刺激消費,而應鼓勵而不是打擊投資。民營企業可帶來巨大活力,要大力表揚成功的民企。
筆者認為,2023年或將以新時代國際形勢的分水嶺載入史冊,充分彰顯中國的戰略定力。當今世界缺乏的是和平合作,互動共贏。中國不反對合理和健康的國際競爭,但國際競爭應該有合理邊界。
氣候損害需要問責溯源,追究罪魁禍首。美國要帶頭主動賠償80萬億美元,核心是要低頭承認氣候變化是一個工業革命以來長期累積的問題,需要承擔歷史責任。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最終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表示,布林肯訪華是好事,中國將會集合一群與美國疏遠的盟友,用盡方法脫險。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中國是美國幻想出來的敵人。有識之士如Elon Musk 和Jamie Dimon都懂得中國為美國帶來機遇而非威脅。但政客中有識之士好像已絕跡。這才是美國走下坡的因由。
美國參議院投票表決,通過法案將債務上限延長。美國債務上限是什麼?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邪不勝正。對於加拿大的政客如莊文浩的言論,我只能寄予可憐與同情。相對地,有些移民多年的下一代華裔,卻熱切地想多了解中國與中華文化,努力尋根!
美國與中國進行了5年難以想像的貿易戰之後,財政部長耶倫在2023年4月20日謹慎地選擇了自己的措辭。在一篇內容廣泛的演講裏,她改變了美國與中國接觸的條件,將國家安全問題置於經濟考慮之上。
美國財長耶倫近日發言,強調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鈎,與美國實際行為背道而馳。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分析耶倫表態的背後原因,以及中美關係現況。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