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3|多間大學樂見財政新猷 推動科研及人才培育 成為創科重鎮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多間大學表示歡迎當中推動創科發展的相關措施,並會配合實現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多間大學表示歡迎當中推動創科發展的相關措施,並會配合實現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面對香港近年科技人才短缺問題,政府出招「搶人才」只能治標,長遠而言政府要做好科普教育。中大與英大學近日引入STEM活動評核標準,對於推動科普十分重要。
新冠肺炎常見復陽個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講解背後原因,並指出疫情第六波的特色,以及保護自己的方法。
專資會建議當局盡快公布有關簡約公屋的細節,加快興建簡約公屋、考慮放寬「辣招」,適時考慮在年期和稅率兩方面調整額外印花稅,穩定市場信心。
中大及倫敦大學發表報告,當中一項研究發現,45.6%的青年人患有疑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外,政府與商界須正視員工超時工作問題,報告顯示17.6%的低薪行業員工每周工作60小時或更長時間,影響員工健康。
7家政府資助大學校長周三(10月19日)發表聲明,歡迎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多項支持本港高等教育和創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
中大與中大(深圳)將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學生將修讀跨學科數據分析課程,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公布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港5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以內,除港大微跌一位,其他大學排名均有顯著上升。
中大協理副校長金江鍾情中國文化,他認為香港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後疫情時代香港高等教育如何突出自己的優勢?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中大協理副校長金江(Laurie Pearcey)2022年加盟中大。他對中國文化為什麼一見鍾情?當年他來華英語義教,又如何與中國結下不解緣?他接受本社獨家專訪,侃侃而談他的人生路。
踏入9月新學年,多間大學均舉行開學典禮,標誌新學期正式展開,多家大學也於迎新活動上舉行升旗儀式,希望增加大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因應疫情,大部分本科生課程將全面回復面授教學。
陳龍生在港大任教地球科學系多年,今天的香港,不少的地質專才,都曾是他的學生。為了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親身探索山石的奧妙,他付出了自己假期和私人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引導學生思考.....
氣候變化加上城市化的影響,本港酷熱天氣的情況愈來愈多。中大聯合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建立長遠規劃及增設紓緩設施,以減低極端高溫天氣對市民健康的影響;港大則倡議政府推動綠色地段供求和布局平衡。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於剛過去的書展2022分享自己的新作品《吾生有杏2──點滴在心頭》,記述自己作為醫生及作為院長的日子,同時陳家亮教授更邀請了中大醫科6年級生沈思彤、 鄧童一同分享新作。
今年6月8日,QS公布了全球大學的排名,香港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香港大學位列全球第21位,香港中文大學位列全球第38位,躋身全球前3%的頂尖大學之列。中國內地有5間躋身全球前50名頂尖大學之列。
應對肥胖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減少進食,但肥胖人士往往失去飽腹感,因而難以調節飲食習慣。浸大研究識別了一種蛋白水解酶,它在人類大腦發出飽腹感訊號的機制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南韓及多國政府視社企為社區經濟一部分,鼓勵平等參與的管理模式,以及提供充足指導及支援。相反,港府只將社企置於扶貧框架之下,甚少提及其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諸多貢獻,港府有必要再思社企的經濟角色。
為幫助受疫情影響需要學業支援的中四至中六文憑試學生,港大及中大推出多項線上支援學習系統,幫助中學生暑假留家抗疫的同時,不中斷考試學習。
繼香港大學設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於2月23日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外,香港中文大學亦由即日起為市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並協助醫管局熱線接聽市民的求助及查詢。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從而誘發血管炎症,將改變研發相關藥物的方向,以及辨識重症患者的方法。
中大、城大研究指出,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5波疫情將導致超過300萬人受感染,以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後,最多可令感染人數下跌至1100。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於構思、 開發及研究功能性組織替代方法的工作,及現在將其臨床轉化,奠下了重要基礎,貢獻甚豐,獲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會士(TERMIS)選為2021年會士(FTERM)。
受疫情與人工智能洗禮下的教育界,老師如何掌握科技的知識與運用?混合式學習會否成為未來學校的常態?學生如何才能擁有21世紀需要的創新思維、品德與心靈健康?學與教博覽今年的展覽趨勢或可見一斑。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近期進行電話調查,收集市民對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看法。這次調查的受訪者,92.0%表示為登記選民。受訪者中有30.8%表示一定會在12月19日立法會地區選區選舉中投票。
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初期,世界各地MBA課程一方面要開設企業政策一科;另方面卻缺乏有關企業政策的研究,李傑先生和兩位學者一同收集東南亞各地的有關案例,編印成書,對整個東南亞的商學教育,有及時貢獻。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出席自閉症終身支援計劃啟動禮時表示,期望教育、創科、社企、商界等不同界別能夠繼續進行跨界合作,持續發展對自閉症患者的支援。
中大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在中大大灣區論壇上回顧中大(深圳)的成立過程,認為中大可以為大灣區增加學位供應,達到研究同質化,促進大灣區繼續發展和經濟一體化。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徐磊教授團隊早前聯同中國內地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製造出可自由調節彈性的新型智能彈性材料,有望日後廣泛應用於工業、建築及防震材料。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11月2日舉辦「金融科技會議2021」,會上設有多個創新項目示範,包括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學者和學生共同設計的自動檢測洗黑錢活動模型。
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慶祝在大灣區發展15周年,舉辦論壇暨發展成果研討會,展示多項中大及中大成員在大灣區十多年來的創科及發展成果。
生物科技是世界未來大趨勢。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須注意倫理,香港提防成為生物科技的病態之都,例如注意身體植入晶片對各方面的影響等,一起聴聽黃教授的分析。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多所大學及商會隨即發表聲明,歡迎相關措施,指反映了政府有決心、多管齊下解決土地問題及長遠發展香港的國際中心地位。
我們希望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可以帶領我們在「幫助年輕人學會為自己發聲,並尊重別人的聲音」,以此培養「善於思考、有潛在創造力的世界公民」的目標上更進一步。
今天香港社會上對通識教育有各種各樣不同看法以至誤解,張燦輝教授將他多年來從事通識教育建設的反思和心得結集成文,從教育理想的高度論證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十分適時的。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教授、中大癌症病人針灸中心主管莫樹錦教授,在今集妙手仁心接受湯偉聰醫生和李偉民律師訪問,為大家講解治療肺癌的新方法,提到減輕病人痛苦可與癌並存的新思維,內容精采不容錯過。
盧煜明教授是今屆英國「皇家獎章」的生物學得主,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以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和多種遺傳病的革命性成就,並為其他類型的液體活檢奠下重要基石。
蔣曉薇的作品《幻愛》獲選為中學生最愛書籍第一位。她自言從小沉浸於讀書世界之中,吸收文學經典之餘,又與不同作家結緣,累積了豐富的知識、熱情及人脈,方能成為今天受愛戴的作家,十分感恩。
中國航天科技不斷進步,美國不斷打壓。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雖然美國一直阻礙中國發展航天科技,中國航天科研靠自行研發成就高 ,無懼美國打壓,同時香港可以繼續與國際發展合作項目 。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通過委任生物醫學學院生物醫藥科學講座教授陳偉儀教授續任大學副校長,同時委任瘤學系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教授及晨興書院院長汪寧笙教授出任副校長。
香港應如何培養創新科技人才?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創新科技人才要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前線老師設計活動配合教學方向,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和教育局須考慮提升老師的市場觸覺。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