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通朱海斌:今年中國GDP增長可達5.6%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朱海斌博士認為,在中國經濟好轉的大前提下,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朱海斌指出,GDP增長5%的速度可算「難能可貴」。因為今年市場對歐美經濟可能衰退的擔心並未消退。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朱海斌博士認為,在中國經濟好轉的大前提下,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朱海斌指出,GDP增長5%的速度可算「難能可貴」。因為今年市場對歐美經濟可能衰退的擔心並未消退。
美國總統以至政府的公關策略與操作,無從評論;但在中國議題挖空心思的原因,路人皆見。陰招上不了台面不說,但為何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只能說明正人有正道,用歪道非正人。
民企樂於在經營時盡量配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與具體規劃,唯這些配合應讓民企有自主的選擇,以便在適當的時機量力而為。而不能待民企與國企一樣,可以布置任務,限時完成。
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承諾,一定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廣大人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責任意識,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廉潔奉公、鞠躬盡粹、不辱使命。
中央政府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帶動全社會投資,以及發揮出口對經濟支撐作用。這些政策方向誠然是對頭的,但如果缺乏對造成消費和投資不振的深層原因作進一步分析,頭痛醫頭的對策亦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帶來反效果。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央各項政策措施,香港到底有多大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涉及香港和鄰近地區的發展計劃上,香港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也許是新時代特區政府必須正視的新問題。
近年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意興闌珊,這種氣氛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很大,如果不加以扭正,中國的經濟就很快會失去動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會吃虧,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被拖延。
今年出現的變數實在太多,單是一個中國復常,已沖淡原有的經濟悲觀看法。很明顯,近期不論有關利率與經濟前景的課題,最新發展都在在出乎意料之外,與市場認為牢不可破的共識幾乎是兩回事。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前副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周一 (2月27日)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
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增長都比不上內地。好的時候有內地的七成,但差的時候,可能連內地一半也沒有。大病愈後,香港宜先爭取復常,很難要求大病後的身體比病前還要強壯。
從種種跡象顯示,國家已經意識到,儲蓄過多並非一種好現象,必須有適當的政策引導這些資金重新回流市場,以免釀成通縮。我相信,人民銀行很快會減息、降準,以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的資金可以離開銀行系統。
捨香港取澳門,成立滴灌通的金融交易所,是香港大雞不吃小米?李小加認同,香港擁有成熟大市場,但澳門或有後發的優勢。投資者投錢於內地小店,彼此互不相識,猶如隔山買牛,如何建立互信的投資關係?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1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的一部分《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
儘管存在疫情、俄烏衝突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的進出口商品總額仍增長7.7%,超過42萬億元人民幣,繼續保持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但是,2023年可能會大不相同。
儘管在兔年會出現了一些對香港發展有利的因素,但香港各界絕對不能有所鬆懈,更不能存有「大安主義」或「僥倖」心態,因為要利用好那些有利因素,香港各界必須付出巨大和艱辛的努力。
美國戴爾公司近期宣布,計劃旗下所有產品不再使用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零部件,並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與其視作中美脫鈎的證據,不如是中國在價值鏈上的向上游。
這一兩年北京一些重要措施,從好的方面想,都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但執行時所產生的collateral damage,代價很大,惹人質疑達到同樣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幾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從被視為「資本無序擴張」的行業,變成如今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國家想再次借助房地產去拉動整體經濟,以修補在疫情期間經濟所受到的創傷。可是這樣做對現時的經濟環境真的有利嗎?
愈來愈多的公司也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了創新的靈感和知識源泉,並且如果想要在中國獲得成功,他們需要深度理解並參與進來。對於其中一些公司來說,中國戰略甚至是他們全球戰略的核心,當中包括什麼?
美國銀行家勞倫斯庫恩寫《江澤民傳》冠以「他改變了中國」的書名,這個評價絕對不低。江澤民生前四度來港,維港兩岸不少地方留下江主席的足跡,不少香港市民猶記得他的音容笑貎。
過去40年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立法會前主席、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曾鈺成認為,過去數十年成績獲肯定絕非假大空,但2035年的經濟目標能否達成?如何解決當中的問題?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目前中國的制度糅合了現代資本主義及市場機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增長,但為了處理社會主義要求較高的平等理想以及應付未來人工智能的挑戰,我們必須引入新的機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更完善、操作性更強。
香港跟西方國家保持聯繫、發揮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是為內地服務;香港成為了國家金融體制一部分,中美互鬥,香港無能為力,但我們固有的優勢必須保持,這是香港和內地城市最大的分別。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教授出席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時表示,2022有三件大事改變了世界局勢,令中國經濟過去40年增長所依賴的條件改變,「只談生意、只談賺錢」的國際規則已成為歷史。
現時中國形勢雖然略為佔優,仍要如履薄冰。從這個角度看,不論是抗疫防疫的長期措施或供銷系統的調整安排,筆者認為,都是為了應付灰犀牛或黑天鵝隨時有可能出現的局面。
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周五(11月4日)出席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時表示,眾多外國投資者出席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反映香港擁有深厚基礎,不怕無法吸引人才來港。
二十大新聞發言人、中宣部副部長孫業禮周六(15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二十大周六舉行預備會議,確定大會議程,通過主席團名單,並通過設立秘書處,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擔任大會秘書長。
不少跨國公司已經認識到了有效利用中國市場機遇及應對競爭挑戰的方法。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認知不斷演變之餘,他們考慮的因素亦在不斷調整,思考探索着更基本的要素。
1997年初春,我又重回一家歐資銀行的上海分行,負責企業融資業務。1997上半年,是中港兩地金融市場極其火紅的時光,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到了階段性的頂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二至周三(8月16日至17日)南下深圳考察,分別聽取地方政府經濟情況匯報、創業人士意見、考察鹽田港等多個地點,以及瞻仰鄧小平銅像。
全球經濟將會是一個三分天下之局──美歐一方,中國加俄羅斯另一方,其他就是中小型經濟體在兩大陣營中游走,爭取自己最大利益。香港要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現實如此,對聯匯制做好防禦以至後備方案,肯定絕對有需要
儘管有人說全球化可能會結束,有區域化甚至於本土化的趨勢出現,但是相比於政客來說,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是相對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的。從供應鏈的角度,企業考慮的因素還是那幾個,而中國仍佔有比較優勢。
儘管上海於4月封城,但封城的影響應會反映在次季的GDP。另外,製造業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走高,達8.3%,仍處於高位(去年同期僅4.4%),所以中國經濟增速優於預期。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