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劇《親愛的·柳如是》說起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殷人尚鬼神,每事皆卜問,商王室不管征戰、風雨、疾厄等,都要祈求神明指示。而這些刻在甲骨上的卜辭,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到底它如何見證漢字的演變?又如何反映三千年前上至天文,下至農耕、曆法、醫學等等?
對埋首歷史探索的學者而言,「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乃至「為勝利者而寫的」這些「目的論」、「結果論」及「功利論」,相信都不會認同與採納。看中國歷史學問的優良傳統便知道。
公共圖書館近日下架大批書籍及錄影材料,當中涉及香港政制或六四等政治事件,亦有其他不涉及政治的作品,例如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鄺俊宇的愛情小說。何漢權校長與黃靜雯校長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把關圖書館書籍篩選。一
幾百年來,潮人漂洋過海到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哪裏有機會能生存發展,就到哪裏落地,融入當地社會,形成「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海外潮人與潮汕家鄉人口相近的獨特現象。
有人說,一個女孩子不宜單身到內地旅行,應該結伴同行,但她執意單獨旅行。她認為,一個人的旅行,給自己獨處的時間,豐富自己的內在。更重要的是,想感受生命,感受在營營役役的生活規律以外的生命。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奇生教授認為,楊天石教授在非常時期都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十分難能可貴。他以「中國知識分子最後一代通才」來評價楊天石橫跨文史哲的寬廣學術視野。
「明日棟樑:青少年國史教育計劃」今年進入第三階段,特於4月20日至4月22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古韻今soeng」之大型分享及公眾推廣匯展,分享同學的學習成果及心得。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在當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
我意識到,「中國現代文明秩序」還遠未建構完成,在建構的過程中,還不免會遭遇到困難與挫折,但它是無數代中國志士仁人的歷史共業,已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思想力量。
中國170年的現代化歷史中,每個時代志士仁人心中鼓動着的無不是強烈的「救亡圖強」的意念。在這裏,我必須指出,「救亡圖強」之外,中國現代化還有一個更積極性的目標,那就是「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
不讀史,無以言。教育下一代,一定要從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蹟的學習和認識開始。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的改革,一定要從中國近代歷史成為大學入學試(HKDSE)必修必考的科目開始。
據教聯會消息,選委界議員劉智鵬2月15日(周三)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不擬具立法效力的議員議案,經管浩鳴議員提出修正案「將中國歷史列為整個中學階段的必須學習經歷」後通過。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今天的中國是處於一個古今中西的交匯所在。二十大報告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體要問什麼?
香港理工大學周二(1月17日)舉行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指出,希望中心能協助特區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幫助年輕一代掃除思想障礙,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伏羲的智慧,可以理解為為中華民族往後數千年的發展,劃出了一個發展框架。不少人視《易經》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始,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對於香港又有什麼啟示?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22」暨「全港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周六(1月7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頒獎典禮,本屆共有兩名青年史學家獲獎。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已舉辦多年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今年又有什麼入選人物?他們反映了中國外交的什麼特色?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對談。
「隨着病毒對人類危害程度的降低,各國政府都不應再以防疫為由限制個人自由與權利,過度嚴厲的措施應該結束了,盡早復常對向來以國際大都會及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為定位的香港來說尤為重要。」
當下,不管在GDP總量、港口吞吐量,各個指標都已經超越香港。因此,香港年輕人就要擺正心態,認清形勢,去上海發展,甚至去大灣區發展,我們已經沒有相對優勢,反而,我們有相對劣勢。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近年在校長張仁良教授帶領下,配合科技發展趨勢,促進教育創新,為大學、高中及小學生設計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教大又推出「看動畫‧學歷史」系列,善用新媒體,推動愉快學習。
在今日香港,出書不容易,出一本香港作者寫的分析中國文化的英文書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不得不佩服香港商務印書館的膽識,以及對說好中國故事的承擔。
李焯芬教授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敦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西方的文化藝術,皆通過敦煌傳入中國。敦煌亦是突厥和眾多中亞遊牧民族往來之處,而希臘、羅馬文化亦是通過敦煌傳入中國。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周六(12月18日)假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頒獎禮,嘉許一眾求真、求實地研習國史的年青人。
我愈來愈喜歡學生問一些看似簡單無聊的問題,例如「點解考試係60分合格?」這一問真好。 一般大人或會以為知道又如何?我們既不能改變社會已認定的想法,也無助學生考試合格。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教授認為,國民身份認同是必要的,每個國家都會強調國民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可以給人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及比賽,首日賽事由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勝出,率先晉級下一輪比賽。
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的得獎者謝穎豪、林嘉澔和關浚鋒分享了個人研習中史的心得。其中謝穎豪同學表示,歷史劇集、書籍和遊戲啟迪了她研習中史的興趣。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