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警員開槍擊斃17歲青年引發的騷亂持續,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截至當地星期日,共有427人被捕。一輛載有41名中國旅客的大巴在馬賽也遭受到襲擊。
如何在「一國」的前提下落實及發展「兩制」的空間,並按《基本法》的規定達致通過普選產生行政長官與全部立法會議員的目標?這些問題需要廣泛對話及前瞻性、突破性的論述,才能建構「真實、立體、全面」的香港願景。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政府真的要好好正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及他們對自己身份的看法;與其採取敵對的態度,總是教訓年輕人不應這樣做、不應那樣做,政府是否有更好辦法疏導他們的不滿?
回歸後,香港雖然不能說一點也沒有變;但基本上仍是近西方的制度多於近大陸的制度,把香港的一制說成只剩下0.5制,就有點危言聳聽。個人認為,香港即使沒有原有的一制,亦起碼有原有的0.85制。
要化解分歧和矛盾,暴力違法的行為會令解決問題的難度會增加還是減少?要落實一國兩制的時候,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或者中央理解香港的情況會變得容易還是困難?
眼前的恩神父,令我想起了明朝的利瑪竇,400多年前,年輕的神父,為了傳教,遠涉重洋,來到陌生的中國,迎接他的是因百般誤解而生的敵意。恩神父走的,何嘗不是利瑪竇走過的傳教之路?
單一的原因不可能讓整個社會失望,儘管「住房負擔不起」、「社會不公」和「缺乏全面民主」加起來,可以令人極不快樂。然而我相信,香港人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是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希望幻滅。
借用國父的五個學習原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去看今天中國人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究竟我們仍然是被人描繪為一個落後但愛假冒、傳統封閉但擁有暴發戶心態的國家體制?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由1938年起,在重慶進行長達6年半的戰略轟炸,瓦解中國軍民的士氣。抗戰勝利後,為紀念大轟炸罹難同胞,重慶市自1998年以來,每年的6月5日,定為重慶大轟炸紀念日。
當我們面對及處理「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時,我們不應把「國家身份認同」與「地方身份認同」放在一個對立位置,重心應放在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度下滑,而不是去攻擊港人對香港這個家的強烈歸屬感。
《中華大帝國史》在1585年出版,是當時唯一有關中國的資訊來源,它對於中國的看法相當正面,後來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亦在100年間不斷再版。令人驚嘆的是,為什麼它會完全被遺忘呢?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