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正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辦《善道同行──東華三院籌募文化與社會發展》展覽,透過逾200項珍貴文物和歷史圖片,讓觀眾從東華三院籌募文化的角度,了解香港社會發展。
蔣廷黻為民國著名學者暨外交家,5萬字的《中國近代史》成為傳世之作。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的演講《中國近代史》為中心,分享對蔣廷黻其人、其書的看法。
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支持、語文基金撥款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1月4日由丁新豹教授帶領,實地考察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來自本港十多間中學約40位師生參加。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窮困的,調景嶺更是赤貧之地,它是當時香港的一個縮影。但人窮志不窮,這裏孕育了醫生、護士、大學教授、講師、中學教師、社會工作者、還有名導演與演員。
由本周日起一連四個星期日(8、15、22及29/12/2019),中大亞太研究所與嶺南大學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將聯合舉辦一連四講的「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
「名家系列講座」第一講,請來丁新豹教授(前排左三)、范永聰博士(前排左二),以及四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林俊朗、周正賢,李謙諾及梁文輝,分別撮述五四歷史人物。前排右一為陳學然博士、右四為作者。
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的作者潘麗瓊感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了近百年。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現正推出。計劃希望中學生透過與文壇名家接觸及實地考察文人舊地,引起閱讀興趣,並提升寫作技巧。
「香江傳承」歷史文化學習計劃添加了新的元素,如:影片製作、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覽,務求豐富計劃的內涵,擴大其覆蓋度及感染力,讓更多學生能透過學習歷史文化的變遷去體現香港獅子山精神。
香港華人社會中一股崛起於1850至60年代的強大力量是南北行商和金山莊。他們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漸發展的航運業,從事買賣南北各省和南洋各地的藥材、食米、雜貨、土產,構成巨大的商業網絡。
觸發五四運動的巴黎和會,簽約地點在凡爾賽宮,當年顧維鈞等人就在凡爾賽宮為中國爭權益,最後沒有簽署和約。因此,國史研修團會安排凡爾賽宮之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任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認為,考察使我們對歷史課題的認識更深刻。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親自去觸摸感受。考察會增加對歷史研習的興趣,甚至會思考更多的問題。
歐洲教堂一般歷史悠久,收藏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很多跟宗教有關的聖物和富翁收藏的文物,由此「化私為公」,對公眾開放,並具備研究、展示、收藏等功能,逐漸形成今日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踏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與鄰國修好,相信這個軟實力,加上強大的經濟誘因,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廣,把歷史上的三個主要古代文明(地中海文明、南亞大陸文明及中華文明)串聯在一起。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