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三年,香港和內地教育領域,同樣刮起科普STEM教育熱潮。內地是趁着「創客」產業推動;香港初期多由科普校外教育機構,例如編程、3D打印、機械人等培訓中心,以及硬件供應商帶動。近年STEM又轉向加入A元素,即是「藝術及創意」。亞太藝術創意教育交流協會身為相關教育專業團體,順理成章深入探究這個課題。
簡單總結:STEM最初在80年代由美國提出,在2013年4月正式頒布的《K-12科學教育的框架》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確規定為K-12年級學生應該學習的具體內容。旨在使學生參與以活動為基礎、以項目為基礎和以問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學生們在應用他們所學到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來應對世界重大挑戰時,他們進行創造、設計、建構、發現、合作並解決問題。STEM在初期推動時都偏向科、工教育的整合;偏向「理工思维」。2011年,美國佛吉尼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學者Georgette Yakman提出加入文化、藝術元素A,以回應千禧年代強調創意教育和文化學習的課改主調,所以STEAM成為課程設計的變奏,也有建議加入閱讀或寫作延伸成為STREAM,或倡導多元探究的STEMx。筆者反而認同中國教育部最新確定STEM+這種表述,他比STEAM/STREAM/STEMx更能代表跨學科整合的本質,而且也不排斥其他學科和範疇的加入或整合。
實現跨學習領域的教育模式
STEM+教育的宣導,主要學習從分科式教育推向整合化融合學科進行跨學科教育,實現跨學習領域(KLA)的教育模式。STEM是基於在四個專門學科的跨學科的應用教育課程,包括:科學S,技術T,工程E和數學M。一般來說,STEM教學着重把四個學科整合學習,而不是獨立成科,並融會貫通地把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正確理解,STEM +是:S.T.E.A.M.學科知識和技能主導、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設計、促進審辨思維、提升創意表現、運用專題學習策略、鼓勵參與、自主學習、掌握創科工具和器材、培養科學慎思、重視人文關懷、進行生活和社會改進課題探究、多元學習延伸。
在對比教育改革的歷程和課程規劃,香港在推動STEM+教育,基本上比內地更具優勢。但基於學校和教師對創新科技和硬件的認知障礙,要全面推廣,筆者年初便構思一種「低技術要求、低硬件配置、中小幼普及發展」的學習策略和校本課程設計框架。最近又設計以「從閱讀伸延STEM+教育」校本課程發展模式,希望更切合學校學與教情境,讓師生更容易開展STEM+教育」。(詳情可以在亞太藝術創意教育交流協會網頁www.ace-ae.org瀏覽)
亞太創藝談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