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開始,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
今年要繼續stay healthy,除了eat healthy,還要多做運動。港人玩手機的時間比運動多,衞生署調查發現分別有55.4%和43.1%的被訪者沒有每日進行最少 10 分鐘的劇烈和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只有43.8%的被訪者身體活動量達到世衞建議標準。
疫情反彈令社交距離措施再度收緊,關閉健身中心和企業wfh(work from home)等措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香港防癌會亦發現近7成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逾三成受訪者體重較疫情前增加,31%男性平均增4.2公斤;而35%女性則平均增3.6公斤,身體猶如多負一個小啞鈴的重量。
香港人的運動意識有很大進步空間,不少市民仍把「運動」二字局限於劇烈運動,包括跑步、做gym、游水等。其實「運動」範疇廣泛,在地鐵站由使用扶手電梯改為行樓梯已經是很好的運動。多年前港鐵與衞生署合作舉辦「多行樓梯、多點健康」活動,原來最多梯級的車站是何文田站,由忠孝街前往月台要行562級樓梯,比天壇大佛的268級樓梯超出1倍!當然何文田站是特例,一般由月台到大堂梯級不會超過100級,市民可以輕易挑戰。
香港人工作忙碌,作息不定時,總有諸般理由說服自己沒時間做運動。假如不做運動的「理由」是太忙,做運動則有眾多更好的理由。首先,運動使人感到愉悅、提升睡眠素質、建立並維持強壯的肌肉和骨骼,令皮膚更健康及減慢衰老。65歲的發哥駐顏有術,隔日便行山,被網友「野生捕捉」的照片零死角,是凍齡的好例子。型人徐濠縈更是sporty一族的表表者,不時跑步、滑水和玩滑板,難怪保養得宜,希望愛美一族聽到運動能anti-ageing,馬上坐言起行。
當然運動最大的好處是減低因肥胖而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風險,世衞指心臟病、中風、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佔所有死亡宗數的63%,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停業不停課
疫情之下,不少教練和團體在健身中心停業期間推出Zoom課堂,實行「停業不停課」,學員可在家繼續上堂。網上亦有大量免費運動教程,供市民跟着做,只要在YouTube搜一搜關鍵字,已有無數短片「任君選擇」,不少workout短片達到數千萬觀看次數,更有針對初學者鍛鍊腹肌的教學短片得到約7000萬次觀看,我們還有藉口不做運動嗎?
為提高市民的運動意識,港協暨奧委會(SF&OC)每年舉辦體育節(Festival of Sport),雖然原定去年4月至6月的體育節活動因疫情被逼取消,籌備委員會主席余國樑(Tony Yue)決定於去年10月透過結合線上線下平台,「從『身』出發」,推廣在家「全民運動」,繼續發揮體育節的精神。
為推廣全民運動,大會委任了4名香港運動員為體育節大使,包括帆船代表唐裔盛、田徑代表鄧漢昇 、單車代表馬詠茹及劍撃代表符珈嘉,拍攝宣傳照片及出席活動,更聯同奧夢成真項目發展幹事黃金寶到訪小學,與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並親手送出「從身出發開學套裝」,讓學生將融入運動元素的紙版遊戲帶回家。大會亦將套裝分發予另外45間小學,逾萬名學生,讓他們安在家中玩得健康。
Tony希望今年疫情減退,體育節能推出更多fun fun項目和實體活動供大眾參與,在熱鬧、眾樂樂的氣氛中,繼續推廣全民運動。
疫情下許多實體比賽需要取消,大家可以考慮參加線上賽事。我已在港完成9個線上馬拉松,儘管沒有往常賽事的熱鬧氣氛,卻能享受更大的自由度,我喜見網友發揮運動創意,有跑手發掘新跑步路線,圍着香港島跑,亦有人由東鐵線的尾站紅磡站,跑到另一個尾站羅湖站。
香港醫療長期面對人手短缺、系統超負荷問題,人口老化進一步加劇醫療系統壓力。做運動除了可以令自己保持身心健康,亦能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為己為人,be sporty喇!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