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Kowloon Hong Kong 的迷思

Kowloon Hong Kong 的迷思

每當聽到歌星重唱香港60年代的Kowloon Hong Kong Ding Dong Song便有無形的喜悅和興奮,口中也跟隨哼着這首我愛香港的名歌。唱得高興時,突然想起九龍為何譯作 Kowloon ,而香港是 Hong Kong 呢?

林準祥 作者: 林準祥
2014-11-20
舊日足跡

Kowloon Hong Kong 的迷思

Kowloon Hong Kong 的迷思

Kowloon Hong Kong 的迷思
每當聽到歌星重唱香港60年代的 Kowloon Hong Kong Ding Dong Song 便有無形的喜悅和興奮,口中也跟隨哼着這首我愛香港的名歌:”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full of joy. Come here come here Rickshaw boy. Take me down the street chop chop chop. A Habba Habba Joe Ding How Ding How. 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
 
唱得高興時,突然想起九龍為何譯作 Kowloon,而香港是 Hong Kong 呢? 若以普通話的譯音是 Jiulong 和  Xianggang 才對。很明顯當年的老外不是聽到說普通話或 Mandarin 的中國人來譯出香港和九龍的地名,而是根據香港本地或廣東的方言來定名。為了追尋這個疑問,便要重新翻看一些舊地圖和歷史資料,希望能提供一點線索,破解這個迷思。
 

九龍原比香港重要

 
從中國舊沿海地圖和地方志看,九龍這個地名存在久遠,明末清初已有九龍山、九龍汛地名的出現。但香港的地名出現比較少用於記載上,最早可能是明代16世紀末郭棐的《廣東沿海圖》中出現了香港的地名。其他清初和清中期的沿海圖均以紅香爐或紅香爐山標記。香港本地學者研究指出紅香爐是香港島上一個地區的名字,相信是清代才用上。香港島在清代初中期時軍事防衛重要性不及九龍,所以部分沿海地圖根本沒有放上香港或紅香爐的位置和名稱,而九龍汛的駐軍點便出現在清代大部分中國沿海地圖上。可見在中國歷史地理上看,九龍比香港重要得多,香港60年代歌詞唱出 Kowloon Hong Kong 的先後次序真是政治正確!只是香港島於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其重要性已超越九龍。但從中國繪製中文地圖的表現,是不能帶領我們追尋西方在何時和依據什麼將九龍、香港或紅香爐譯作 Kowloon 和 Hong Kong 呢?
 
1819年嘉慶朝《新安縣志》中的廣東沿海圖中出現「九龍汛」和「紅香炉」地名。
 

並非用西方語文專家的依據作音譯

 
若從現存最早的記錄,在廣東地區出現的西方人士相信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利瑪竇於明萬歷十年(1582年)到達中國境,在廣東肇慶府居留一段長時間,經常和那裏的士大夫和官員接觸,學習中國語文。現存梵蒂岡圖書館內利瑪竇和羅明堅手寫的《葡漢辭典》,可算是最早有外文譯中文的參考。若從其中單字或組句的拼音(應是葡語,原因是利瑪竇來自葡萄牙,辭典是自用的,故無必要用上拉丁文)來組合九龍和香港譯名,應是 cSieu Cun 和 ScSia’ cSian。看來當年的萄語譯名並不是發展到現在的英文名稱。那麼中國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相信可提供更貼近的英語譯名了;從他1815年到1823年用了八年在廣州和澳門編刊的六大冊中英、英漢《字典》,從中得出香港是 Heang Kheang,九龍是 Kew Lung。看來和現在的 Hong Kong 和 Kowloon 有點接近了。但始終覺得不是那麼傳神,相信當年英國人,也不是用上馬禮遜的《字典》做地名譯音的依據。跟着出現的問題是:若不是用上香港開埠前西方語文專家的依據作地名音譯,那是憑什麼作出地名的判斷呢?
 
節錄自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和利瑪竇(Matteo Ricci)手寫的《葡漢辭典》(Dictionario Portugues-Chines)。
 

泛春州是香港島的原名

 
這方面,我們要推算當年經過或到達廣東沿海的西方船員是繪制航海圖的資訊提供者。那麼從早期的西方繪制廣東航海圖可追尋到一些線索。從英國派出以馬嘎爾為首的英國使團訪問中國更早的西方航海圖中,發現了一幅由英國商船 London(倫敦號)在1759至1760年觀察收集資料繪制的廣東沿岸地圖中,看到了香港島的位置名稱是 Fanchin Chow(泛春州),其後於1780年由葡籍船長製稿的航海圖更在同一位置標記着 Fan-Chlv-Cheou or He-ong-Kong(葡語譯音)。可見泛春州是西方人最早採用於香港島的名稱,由1760年至1780年間已有用上 Heong Kong 的名稱了。
 
圖中可看到香港和九龍於1780年的葡語譯名。節錄自 A Chart of the China Sea ... with the courses ... from Canton to Macao … from the Portugese draught by Captain Hayer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hart of the Macao Pilots … (1780)。
 

Hong Kong 的譯名出自客家語

 
至於九龍的譯名早期是 Co-long(葡語),雖不是英譯的 Kowloon,但比後期不同英語系漢學家編寫的譯名更接近。如衛三畏於1874年編着《漢英韻府》,是依據北京、廣東、廈門和上海用語編撰,九龍的譯名是 Kou Liung,香港是 Hiang Kiang。再看禮賢會傳教士歐德理(Ernest John Eitel)在1877年出版的《粵語中文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九龍是 Kau Lung,香港是 Heung Kong。
 
若用上 Hong Kong 譯作香港的字典是由英國長老會的 Donald Maciver 於1852年編輯適用於廣東省客家人的《英漢字典》(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看來 Hong Kong 的譯名是出自廣東的客家語。但九龍的譯名並不是出自客家語,並出現不同時段用上不同譯名的情況;如1845年哥連臣中尉 Lieut. Collinson 繪制的香港地圖將九龍城譯寫上 Kauliong City。這個譯名相信是採自拉丁文的譯名 Kiou Loung(摘自 Dictionarium Linguae Sinicae Latinum, Ho Kien Fou in Missione Catholica S.J., 1877),其後演化到英文的 Kow Loon了;到了1860年租用九龍地段時已見九龍砲台譯成 Kowloon Fort,而被形容為「此一帶皆係山岡不毛之地」的九龍半島錯寫上 Kwloon Peninsula。可見到了1860年代 Kowloon 已正名為官方九龍的稱號了。
 
1860年與《天津條約》有關租借九龍的地圖。
 
從現存的資料分析,九龍的譯名可能比英國人來華時更早,從不同年代地圖和西文辭典推看,應始自拉丁語系中的葡萄牙語譯音後演變到英語讀寫方法的 Kowloon。而香港的譯名應是從廣東客家話中譯出 Hong Kong,最先出現於18世紀中葉時期。但最有趣的發現是西方地圖在 Hong Kong 名稱未出現時有 Fan Chin Chow(泛春州)的名字,這個迷團,有待學者再作深入研究。
 
圖片:作者提供
 

更多精采文章

  • 中大金融科技會議聚焦探討金融科技對經濟新影響中大金融科技會議聚焦探討金融科技對經濟新影響
  • 粉嶺高球場環評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粉嶺高球場環評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如何達至財務自由如何達至財務自由
  • 由百年苦難到經濟奇跡 新時代中國面對什麼挑戰?由百年苦難到經濟奇跡 新時代中國面對什麼挑戰?
  • 哲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事件?哲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事件?


林準祥

香港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博物館專家顧問、中西古籍藏家。業餘研究香港早期本土歷史、中西早期交流和基督宗教在華發展史。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影片

  •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 黃錦輝教授: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曾展章: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曾展章: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 編輯精選
  • 佛誕感言佛誕感言 常霖法師
  • 除四害除四害 陳家偉
  • 孩子,加油啊!孩子,加油啊! 陳家偉
  • 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 編輯精選
  • 「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 潘文慧
  • 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 張宗永
  •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 張建雄
  • 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阮紀宏
  • 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 張建雄
  •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 楊興安
  • 書店風景書店風景 張灼祥
  •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 本社編輯部
  •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本社編輯部
  • 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 益行
  • 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 盧兆興
  • 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 陳景祥
  • 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 蔣匡文

推薦作家

  • 楊興安
  • 周延
  • 莊太量
  • 益行
  • 潘銘基
  • 沈言
  • 鄭明仁
  • 陳景祥
  • 郭一鳴
  • 蘇文傑
  • 潘文慧
  • 温愛詩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