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 ‧ 寫 ‧ 文人」推廣中文計劃(2019/2020學年)學習成果分享得獎名單

「攝 ‧ 寫 ‧ 文人」推廣中文計劃(2019/2020學年)活動專頁連結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攝 ‧ 寫 ‧ 文人」推廣中文計劃(2019/2020學年)已圓滿結束。為鼓勵學生持續閱讀和寫作,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果,本社舉辦了獎勵計劃,學生於完成活動後分享學習回饋,並獲得獎勵,以下為獲獎名單及作品。(優異獎按學校筆劃排序)(手提電話用戶請點擊學生姓名以閱讀作品。)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潘文軒

首先,我十分感謝老師給我參加這個講座的機會。在這短短幾小時的講座中,胡老師的一字一句都充滿學理,實在令我獲益良多。

自我開始學習以來,一直都難以找到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令自己取得明顯的進步,所以我一直都抗拒學習語文。正因如此,便如胡老師說的一樣,我在表達上的「災難」愈顯嚴重。在講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胡老師引用陸世儀在《思辨錄》的話,說明十五歲前是以讀、寫、默去學習的最好時機,雖然在語感上有缺陷,但仍可使用以理解為主的方法學習。

現在的我已經到達「知識既開」、「物欲漸染」的十五之齡,不太適合只靠背誦來提升語感、語文能力,而我也一直為自己的語文能力踟躕不前,遠落人後而感到氣餒。但在這個講座中,最讓我感到鼓舞的是,如果沒有靠讀、寫、默累積下來的語感,仍然可以將勤補拙,靠着不懈的堅忍和努力來提升語文能力。所謂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水滴一直在堅持。學習之路漫長,頃刻間的「學習」根本不可能通悟語文,最終只會抗拒學習、自怨自艾。但願所有人都能突破重圍,堅持到底,不再要求電光石火間就能穿石破壁。

最後再次感謝老師的邀請和胡老師的講解,我也十分榮幸能夠參加在這次使我獲益良多的講座。我期望日後能正視語文,避免失敗。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內容回應講座,道出個人在學習方面的反思,以「水滴石穿」為喻,說明堅持的重要,寫來具體細緻,文字流暢自然。(評分:85/100)

本社編輯部:總結精簡到位,邏輯清楚,有認真聆聽胡燕青老師的講座。(評分:86/100)

李歐梵教授主講「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學習後感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楊淑晶

我在9月28日參加了「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的講座。這次講座舉行於公開大學賽馬會綜藝廳,主題為「五四新文學的意義」,由李歐梵教授主講。

李歐梵教授為我們講解魯迅、沈從文、張愛玲這三位作家的著作、寫作風格和一些事蹟。當初以為這個講座必然是冗長且沉悶的,但事實正好相反。李教授雖然已年過八旬,但他仍能以粵語、普通話參半流利地講解。不同於老師在課上的講解,李教授生動、有條不紊地講述三位作者的一些文章裏的情感和想帶出的意思。

李教授說了許多中學生不必知道的關於三位作家的事。例如魯迅棄醫從文寫小說的原因除了是希望以文字拯救中國人之外,還有是因為他的一個朋友說了關於鐵屋子的故事;沈從文看似文靜、儒雅,實質在少年時期的他大膽、淘氣,且不愛讀書,但他擅長描寫景色;張愛玲的小說只寫關於結婚的事,喜歡寫上海的弄堂,還在香港大學讀英文系等。

張愛玲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當初以為自己已經足夠了解她。聽完李教授的講座,我才發現我知道的事只是冰山一角,我亦深覺李教授的見識是如此廣闊。

這次活動提升了我對文學的興趣,以及了解了更多新文學的資料。期望以後還有機會學習更多。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文章線索明朗,主題突出,緊緊圍繞着講座的內容,抒寫個人感思,語言準確,敘述亦生動具體,行文舒展自如。(評分:85/100)

本社編輯部:總結精簡到位,邏輯清楚,有認真聆聽李歐梵教授的講座。(評分:85/100)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陳菡

每端起一本書細細品嘗,語文的魅力就開始浮現,並且開闢出一個新的空域;數片空域在腦中接連,現出灼灼華光,將心中如磬的黑暗打破。但如果你迴避這灼灼華光,那就是失敗的開始。

「迴避語文」這四個字眼不禁令我想起我的以前——不想背書,不喜歡看書,覺得語文非常麻煩……但是在講座之後,我開始反思我以前的行為,漸漸開始明白語文的重要性,並且重新思考語文與我之間的關係。

從前我一直以為語文只是一樣應付考試的東西,除了考試時,語文好像一無所用,繁瑣、浪費時間並且毫無用處。但是在通過這次講座之後,我開始明白其實語文在生活中起到許許多多不同的作用。工作筆試和面試時的交流、待人處事、匯報和指導等等都離不開語文。從牙牙學語到白髮蒼蒼,語文無時不刻都充斥在生活的每個階段之中。語文很重要,絕對不能被忽視和看輕。

如果不迴避,就得面對。

拒絕迴避語文,大膽面對語文。開始正視語文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需要調整心態並且投入時間,重新改變自己從前的不重視,並且亡羊補牢,痛下苦功。第二部分就得開始深入思考,發掘語文的深度趣味。試想一下,我們常常局限於生活的一隅。想去看遠方,卻有太多的羈絆。何不在此時捧一卷好書,品一茗香茶,細細體味語文的深度趣味呢?如此一來再瑣碎的時光也是悠悠過。外頭世界的精彩紛呈全裝在精美的書冊中。房門未踏出一步,卻已領略了千般的山水和萬般的風光。這種趣味又何嘗不是語文的魅力?

使語文更進一步,其實也沒想像中的那麼難。細細體味文學作品,領悟語文的趣味;細細朗讀優美文字,體會語文的優雅;細細聆聽書中文字;感受語文的魅力……其實語文不難,只要你願意走進它並感受它。

迴避語文,失敗之始。大膽面對它語文,體會其中的奧妙,感受它所開闢的新空域,那灼灼華光必會打破心中如磐的黑暗。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首段語言生動,總領全文。文章前後連貫,通過具體的析述,寫出「如果不迴避,就得面對」的方法,文辭暢達。(評分:82/100)

本社編輯部:「不迴避,就得面對。」這個提法很好。文中可以加入一些例子,好讓沒有聽講座的人,也明白具體指的是哪些方面。(評分:80/100)

李歐梵教授主講「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學習後感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陳希民

參加完這次講座,讓我可以認識關於中國文學的新知識,例如五四運動(新文學)等等,這些都是在課堂上較少接觸的,也讓我知道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同時李教授亦深入探討了胡適、魯迅、沈從文和張愛玲。沈從文的文章充滿了異國情調,而大多的主題都是美麗的鄉村等等。李教授也講述了眾多作者平日的興趣特長,例如,張愛玲所看的電影和她自己所寫的文章的共同點──喜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句是:魯迅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因為(他是)革命家,而是(他)以文學作為終身理想。張愛玲的文章中,有些事情是她還未經歷過的──調情,但是因為她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所以她懂得如何描寫一些自己還沒經歷過的事情。有時候不一定要經歷過,才會知道如何描寫敍述。這一句啟發我,要多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見識不一樣的事情,這樣才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全文概述講座內容,井然有序,末段寥寥數語,交代個人學習心得,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從而突出主題。(評分:78/100)

本社編輯部:能夠用這麼短的篇幅,概括李歐梵教授講座的精要,作為中三學生應算很不錯了。不過,沈從文的短篇應算是「湘西」情調多於「異國」情調吧?(評分:80/100)

李歐梵教授主講「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學習後感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尹樂恩

在本次講座中,講者李歐梵教授詳細分析了三位在五四時代的作家──魯迅、沈從文和張愛玲各幾本名作以及他們的風格,使我獲益良多。

首先是魯迅,講者認為他不是政治家,而是作家,有黑暗面,但也有其藝術性。《阿Q正傳》的Q代表一個沒有臉,後面卻綁着辮子的人。通過這篇諷刺小說,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傳統惡習的深痛惡絕。《狂人日記》的狂人在我看來與魯迅很像,一樣是在亂世之中遺世獨立的狂狷之士,一樣在不清醒的世人的責難下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然後是沈從文,他以美麗的文字,描寫了家鄉中秀麗的山水,安排得恰到好處,濃厚的感情顯出作者對家鄉的喜愛。沈從文的作品中沒有壞人,有的只是在安逸中浮現的人性。後期作品中出現的壞人則大多是外來的城市人。

最後的張愛玲是我最喜愛的五四運動作家,雖說是五四運動作家,但她的作品卻是不同於一般新文學作家。可謂走「反五四」或「後五四」。張愛玲的名作《傾城之戀》,就是描述悲劇的大時代(日軍入侵),喜劇的小人物(范柳原和白流蘇)。

新文學的影響深遠,講者提及他初中時期的第一堂課,學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新文學運動把中國傳統──老的比新的好之觀念徹底顛倒,其中這三位作家功不可沒。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文章結構尚算完整,以三個作家的影響,帶出講座的內容。末段提及朱自清的《背影》,從側面烘托主題。(評分:72/100)

本社編輯部:我們的文學前輩其實都像《背影》裏的父親,拖着臃腫的身體,上下求索,為我們買來了橘子,不僅滋潤了我們的腸胃,更滋潤了我們的心靈,是中國文化裏一筆寶貴的遺產。(評分:75/100)

李歐梵教授主講「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學習後感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黃倚翹

聽了這次講座後,我感想獲益良多。首先,參與這次講座前,我沒聽過李歐梵教授這個名字。這次講座加深了我對他的認識,原來他曾在哈佛大學教中文,又曾出版了很多書籍。而且他也很幽默。他本來坐着演講,但因不喜歡那張椅子而站起來演講。那些工作人員怕他辛苦叫他坐下,最後他選擇一把推開那張椅子,引起全場大笑。

這次講座也使我更加認識五四運動。起初我不知道什麼是五四運動、之前聽過這個名字。經過這次講座,我知道了五四運動與新文學有關,是學生追求民主,望能有新的思想,不再守舊的一場運動。

李歐梵教授講了很多人所做過的事,有胡適、魯迅等,介紹了他們學生時期所做過的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迅於頗為絕望時所說過的比喻:一個鐵屋子裏內的人都睡着了,若有一兩個人醒了,即使他們能把睡着的人叫醒,他們也出不了鐵屋子。

他共介紹了三個作家。在這次講座前我沒聽過沈從文這個名字,他有很多著作,例如《蕭蕭》和《邊城》。《蕭蕭》是一個生活在鄉下地方的女孩,講座裏播放了《蕭蕭》中的其中一段,它是一個描寫了那時鄉民生活方式的故事。他也介紹了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原來她經常寫愛情故事,但她當時卻沒有戀愛過。

這次講座是用普通話的,而且問答環節也是用普通話的。有中一的學生發問,他們的普通話十分流利,而且問的問題很深奧,很有建設性,這使我感到十分羞愧。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文章首尾連貫,寫出學習所得,結構完整。第三段引用「鐵屋子」的比喻,深化了主題。(評分:73/100)

本社編輯部:從文章可以看出這位同學聽得很認真,很仔細,寫來也很規矩,連人名下的underline都寫了出來。不過,講座裏播放的電影應是《邊城》描寫翠翠的片段,《蕭蕭》另有一部改編電影《湘女蕭蕭》,同學如有興趣,可上網搜尋一下。(評分:75/100)

李歐梵教授主講「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學習後感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陳頌欣 

五四新文學以白話文為主,當時的作家用客觀的方法寫作。哈佛大學前教授李歐梵表示白話是活的文學,文言是死的文學。

魯迅——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新文學作家,他的作品包括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等等。

沈從文——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作家,作品中充滿異國情調,很擅於抒情。他的作品有《邊城》、《長河》、《蕭蕭》等。(按:原文為《栢字》)

張愛玲——中國台灣最出名的作家,是香港大學英文系的高材生,被認為是反五四作家。代表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等。

在這個講座之前,我完全不知五四運動是什麼,起初聽的時候一頭霧水。但一直聽下去,慢慢了解到五四文學的意義,產生了興趣。

文學不只是我們平常學到的中文知識,而是有更深層的意義。每份作品都是作者們絞盡腦汁、經歷過世面,才寫出來的。

聽完這個講座後,我感受到當時作家的熱血,在文筆中盡訴心中情。我很敬佩他們,我希望可以從更多的書本,更深認識他們。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本文所記,內容雖略有偏差,但至少反映出作者努力寫出個人感受。文筆仍有改善空間,盼繼續努力,多閱讀、多練筆,進步可期。(評分:65/100)

本社編輯部:
一、《吶喊》是魯迅短篇小說結集,裏面就包括《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
二、沈從文的作品,除了《邊城》外,李教授也提過另一作品《蕭蕭》。
三、張愛玲從內地來香港再到美國定居,儘管在台灣聲名大噪,但一般不當作「台灣作家」。
(評分:65/100)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不迴避語文的化學反應〉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周敔嫣

百分百非文人的我,從小為自己堆砌千奇百怪的藉口,把語文課本放在温習名單上的最後,更遑論是閱讀文學巨著呢!有一次,學校透過電郵推薦灼見名家舉辦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瞥見「迴避語文,失敗之始」這八個字,字體玲瓏浮凸,一定又是我於「網上學習」時發白日夢的常態吧。突然有人敲打我的桌子,那餘震把我的魂魄帶回來。常聽說「成功始於嘗試」,哪「迴避語文」真的是「失敗之始」嗎?我不禁不寒而慄……我這個「語文逃犯」正處於失敗的開始或已到達無可救藥的地步呢?胡燕青教授的講座來得及時,來得關鍵,盼望她有一顆靈丹妙藥救救我這隻迷途小羔羊……

胡教授是個直腸子的人,熱愛語文。她一語道破:迴避語文是人類表達上的災難,並且強調「優秀民族絕不輕視語文」。儘管學好語文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卻是刻不容緩的。在緣分的天空下,胡教授語重心長地提供了一道良方——培養興趣,因其為學好語文收事半功倍之效。這正正與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話語:「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不謀而合。然而,怎樣才可建立對語文的興趣呢?

胡教授指出不迴避語文,是學習語文的發軔之始。正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決定每天枕經籍書至少三十分鐘,閒暇時傾耳而聽「有聲好書」,累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豐富詞彙,以鞏固語文基礎。我亦會朗讀沁人心脾的文章:鍛煉說話的語氣、語感和語速,以改善口齒不清的毛病。正如胡教授深刻有力的提醒:只要我們接受語文,堅定不移地刻苦鑽研,語文知識便能聚沙成塔。

不知始於何時,我沒有在看書時打瞌睡了;不論身處何地,我幾乎都是手不釋卷;不覺千鈞重負,我歡愉地暢寫睡前日記。我期盼有一天可以將銖積寸累的材料融化匯合,提升文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猜胡教授所指的不「迴避」就是培養興趣的催化劑。

青年人,事不宜遲,快進入灼見名家的網站聆聽胡教授的講座吧!讓我們一起領受她的金石良言,一起締造「不迴避語文」的化學反應吧!讓語文成為你的至交契友吧!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文章開首,即引入講座主題。文章內容切題,語言活潑明快,以「培養興趣」道出學習良方,簡明扼要,末段收結,呼應前文。(評分:78/100)

本社編輯部:
一、稱呼物理學家楊振寧為先生,原無不可,但此處最好對應胡燕青教授,尊稱楊振寧教授為宜。
二、成語「枕經籍書」形容嗜好讀書,「三十分鐘以上」似未夠,後來寫「手不釋卷」倒是切合了。
自我激勵的一篇小文。當然培養興趣不必像中學的syllabus那樣分「語文」和「文學」,好文章便即管拿來讀一讀可也。
(評分:75/100)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謝珊玉

聽了講座「迴避語文乃失敗之始」之後,我得到了一些啟發。

「迴避語文乃失敗之始」,那麼想要成功就必須要去面對它。講座裏提到「面對」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整心態,投入時間。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做某些事情很難,或者認為時候已晚,再去做也沒有用了,於是便選擇不做。但讓你下定決心想去做好某些事情時,就必須得去面對,從而投入時間去下苦功。就如同人們常說:「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失敗。」學習語文亦是如此。因此,當我們決定好語文時,就一定要下苦功,做好基本功,例如:多寫、多讀、多背等。

第二部份則是深入思考,發掘趣味。當我們開始下苦功時,可能會感到十分枯燥。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發掘學習語文的趣味,就比如:當我們學會背一首古詩,明白一篇文章的主旨,完成一篇作文時,在學會,明白,完成的那一刻,是否也有一些成就感呢?這便是學習語文的一種趣味。當然,學習的過程可能是困難,甚至是索然無味的,但講座裏胡教授說過:「學習是一定有愉快和不愉快的,如果因為不愉快而不去學,又怎麼能成功呢?」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學習沒有趣味而不去學,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趣味,可以是在抄寫的過程中感受到寫字的快樂,也可以是學習後獲得啟發。

這個講座讓我得到很多啟發,有時候我們踏不出開頭的第一步,自然便沒有第二、第三乃至到最後成功。因此不只是學好語文,很多事情亦如此,當我們選擇不迴避而去面對,走出第一步時,剩下的路途便要靠自己的努力,堅持不懈來完成,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感到樂趣,也會遇到困難,但跨過困難後得到很多啟發,變得愈來愈堅定。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以平實的文字,寫出如何面對語文的學習,指出「發掘趣味」的重要性。末段總結心得,傳遞正面的信念。(評分:80/100)

本社編輯部:「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趣味。」這種心態很好!(評分:80/100)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保祿六世書院 李將兒

我一開始聽到講座名稱,就覺得很有趣,心想:為何稱為「迴避」而不是「逃避」呢? 當聽到胡燕青教授說日常生活中任何事都涉及語文運用,如工作、人際溝通、學業等,總有些人抱着稍微應付就可以的心態去對待語文,因此稱為迴避,我頓時恍然大悟。

我沒有迴避語文,反而以積極的心態去學習語文,如抄寫名句,背誦成語,但作文成績卻往往不如理想,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經過講座後,我理解到學習語文並不能急於求成。「未能在文字上走路,就不要跑步;未能在文字上跑步,就不要跳舞」,這句在講座提及的話如醍醐灌頂,使我茅塞頓開。 當我想起自己的作文有很多錯別字和語法不通時,意識到原來我的基本功打得不夠紮實。於是我決定重新打穩基礎,亡羊補牢,由練筆畫、句子結構組織開始學習。我堅信只要願意努力,終有一天,我能破繭化蝶。

此外,胡女士提及當我們想作文題材時,其實沒有所謂「靈感」,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一樹一花一木,只要銘記在心中,便能成為作文題材。 因此,我開始記錄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作文的素材集。 而我寫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參加這個講座的所學所感。

其實生活中人總有形形色色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不去迴避,懂得面對,那麼乘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內容精簡,文字雅潔。作者藉着寫作此文,點出如何踏出第一步,構思巧妙。末句引用李白詩句作結,可謂畫龍點睛。(評分:80/100)

本社編輯部:整篇讀後感(「聽」後感)文從字順,並用電腦打字,善用成語,十分難得。末句巧用李白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融入自己的句子,很不錯。(評分:80/100)

胡燕青女士主講「迴避語文,失敗之始」網上講座 學習後感

保祿六世書院 梁靄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養生主》。知識浩瀚無垠,時間寸陰尺璧,以有涯的人生追尋無涯的知識本已為難事,更甚可惜的是當我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時,已錯過了以十五作為分水嶺的學習黃金期,只好緊握剩下的時光。

作為莘莘學子中的一員,將大部分光陰皆投放在學習上,本意是為了求取知識去啟發我們思考,但語文作為主科,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是迴避, 與胡燕青女士所說要投放比其他科目多兩倍的時間相違背,或許因為語文需要長時間浸淫,以提升語感,既虛無飄渺,又枯燥乏味,不比其他科目能立即碩果纍纍。

是次講座點出了語文乃學習成敗關鍵後,我才猛然驚覺若能在語文中取得佳績,那必然能在其他科目獲得不遜的表現,令我再度反思語文作為重中之重,卻被我忽視的原因,於我而言,背書二字為主因。當胡女士提及若重回青春年華會選擇去背書時,令我重新審視背書的用意,為了考核而長年囫圇吞棗地背誦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課本,令我將語文與沉悶畫上等號。若要打好語文根基,第一步便是培養對語文的興趣,突破課文的局限,去研究自己所感興趣的方向──諺語。諺語的特點是言簡意賅,我能從中學習多年流傳下來的人生真諦,用以自警,亦令我感受到文字所流露的美感,願意花費多倍的時間去探索語文。

評語

資深文化教育工作者馮珍今女士:文章強調語文學習的重要,明白指出「語文乃學習成敗之關鍵」。「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末段寫出「培養學習的興趣」,正是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評分:75/100)

本社編輯部:學習語文確實需要大量時間去「浸淫」,要跳出中學「主科」、「閒科」的思維,直至將之變成興趣,變成習慣,方得寸進。同學能夠提出這一點作為討論,足見認真。(評分:75/100)

影片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