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香港的國際視野教育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學生過往被期許必須要有許多國際經驗才會顯得突出及擴闊眼界。但在疫情過去幾年間,作為學生能離開香港前往海外的機會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學生不可以在這幾年加強個人的國際視野及全球素養。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學生過往被期許必須要有許多國際經驗才會顯得突出及擴闊眼界。但在疫情過去幾年間,作為學生能離開香港前往海外的機會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學生不可以在這幾年加強個人的國際視野及全球素養。
早於唐朝時阿拉伯商人往華南沿海經商開始,伊斯蘭世界便與廣州等大灣區城市的發展,結下不解之緣。隨着香港在大灣區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令伊斯蘭世界與香港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是次疫情為教育界帶來重大的啟示,學校要為新常態做好數碼化的準備,強化電子學習策略,老師須掌握網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以培養下一代成為良好數碼公民為教學目標之一。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想當年」長氣又囉嗦,只顧滔滔不絕地分享過往自己過往的光輝歲月。到自己長大後,現在卻愛聽他們的故事了。有研究發現,原來這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傳式記憶、敘事技巧和社會情感能力。
文言文範文在公開試的比重日漸增加,是促進古文學習的一大契機,「我真的希望,範文能成為學生學習古文,乃至從中掌握中華文化的鑰匙和導引。」
DSE於2012年首屆應考,但12篇指定文言篇章卻是在2018年首次加入,但是其實2007年之前的會考,卻早已存在指定篇章的部分,只是在2007年起開始廢除,來回往復,既是發展,也是循環。
香港2000年展開課程改革後,新的中文課程指引增加了創作的比例,推動學界將創意寫作引入中小學的中文教育中。除在正規課堂中加入創意寫作的元素,或開設有關創意寫作的專班,不少中小學也開設寫作課程或工作坊。
近年有關線上學習乃至校園科技的話題和發展蔚為風氣,並因疫情而漸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應這一狀況和發展,教師該具備什麼能力?學校又應該有何配套,幫助他們可以應用科技於校園當中,令學生受惠呢?
若學生擁有決定學習內容的主權,而非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學習安排,那麼學生就能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及重要性。特別假期是個很好的契機,讓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學新常態和教學模式的轉型。
現時的疫情固然帶來不少困難和不如意,但也讓我們更意識到,健康是多麼的重要。在長期在家的時刻,大家不妨動動腦筋,發揮創意,構想各種有趣好玩的在家運動。
展望將來教育乃至社會狀況的轉變,以及還在持續的疫情,辦學團體在幼稚園教育中將要承擔與過往很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只有在辦學團體與不同持份者同心協力,才能尋索更多優化學校管理和教學實踐的良方。
近年教育局對幼稚園的課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規管和要求愈來愈多,也趨向於和中小學那樣的規章要求。展望將來,辦學團體在學校管理中的角色,以及校董的權責也有需要重新加以釐清和界定。
要讓遊學從單純的遊歷玩樂轉化為具有教育意義的研學,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並按此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內容和過程,讓學生投入學習,收穫成果。
今天學校的教學模式已經改變了,當我們討論每班人數時,不可以再用舊思維,只看成本開支,停留於工廠化的年代。我們必須要問:我們期望怎樣的教育?我們願意為所期望的教育方式、為社會的未來投放資源嗎?
在香港這個「後物質社會」,年輕人重視自我實現和自我表達,亦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及空間,所以部分年輕人成為自由工作者或自僱人士,學歷較高又有一定的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的,甚至希望成為創業家。
這些「距離任務」是指由家長以好奇的態度向孩子發出提問並鼓勵孩子回答,孩子們可能很容易就回答到,但當他們表示有困難時, 家長可以調教一下提問的字眼、具體的程度、甚至提問的語氣。
香港基礎教育在PISA等國際比較排名中雖一直名列前茅,學生的成長和焦慮等問題卻日趨嚴重。近年的社會事件和疫情更加劇了這一狀況。學校如何在追求卓越成績同時,均衡地培育學生成為一名完整的人及所屬人生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6年有關媒體與應對極端主義的報告中指出,媒體的不恰當運用和傳訊,會成為極端主義乃至恐怖主義的催化劑;反之,若媒體得以正確地使用,便可為對話、相互尊重和理解帶來助益。
在TFHK我們留意到基層學生最缺乏的便是視野和軟實力。對比資源及人脈充足的家庭和學校,基層學生欠缺社會資本,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動力,軟實力發展及長遠發展。
尤其在小學的六年中,教師不必在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概念上走入教學設計的死胡同,反而可以考量其他範疇如何能在現有各學科課程中連結,讓學生在深與廣的學習層面上繼續研習。
為何在孩子年紀這麼小的時候,便需要有環境教育呢?現在看來,這對於幼兒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幼稚園階段推行環境教育,不單有助孩子從小養成對環境的認識,而且更能潛移默化地養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
香港人其實很愛香港,也愈來愈注重綠色生活及健康飲食,近年本地休閑農莊發展蓬勃,主因就是港人不論男女老幼,在歷盡都市生活的壓力後,皆嚮往田園生活。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