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圖(網絡圖片)

南懷瑾:孟子口中的「浩然之氣」是什麼?

講到這裏,就要討論「浩然之氣」了。浩然之氣,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大問題。由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就《孟子》原文所提「浩然之氣」的淵源先作一個概略的回溯,讓大家對於孟子所以提出「浩然之氣」與公孫丑討論的來龍去脈,有個更深的印像。這樣,我們對於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的「浩然之氣」,才能有更清楚的認識,甚至能有所體會。 最初,公孫丑請教他的老師孟子,在功成名遂的時候動不動心。孟子告訴公孫丑,他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動心了。「不動心」這三個字,後世道家、佛家以及宋明的理學家都把它引用到內心修養工夫上去,成為「不起分別」、「無妄念」的同義語,作為身心達到「道」的最高境界的修養,並且認為是念頭絲毫都不動的一段形而上的工夫。 不過,我可以大膽地說,這對孟子的本意產生了很嚴重的誤解。孟子在這裏對公孫丑所說的「不動心」,只是對一切事功成就的不動心;也就是對人類社會中的名利、榮譽、權勢以及物質不動心而已。 何謂大勇?名利榮祿前不為所動 接着公孫丑認為,孟子能夠對名揚天下、功在萬古的人生境界都不動心,那需具有大智、大勇,否則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討論到勇的問題,牽涉到北宮黝、孟施舍等幾個武功很高的人,舉他們的武勇來比擬,以便討論得更具體。但是孟子在「勇」這一課題中所作的結論是:武勇之勇,並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大勇,還要配合個人高度的修養。像曾子那樣,或者如子夏一樣,才是真正的大勇。也就是孔子教誨曾子的:自己有理時,雖然自己只是一個最普通的老百姓,縱然面對王侯將相,也絲毫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退卻;如果自己理虧,雖在千萬人面前,也要認錯,也要擔負起責任來,這就是真正的大勇。 從不動心到大勇,也就是一個人的真學問、真正的修養工夫了。工夫到這個階段,雖有千萬元、上億元的賄款放在面前,不但不會伸手去拿,連「這錢可不少啊」的念頭都不會產生,這就要具有大勇的人才辦得到。 如漢朝的楊震,做官的時候,有人在半夜悄悄地送了一大批銀子給他,楊震不肯收,那送錢的人說,現在這房子裏只有你我兩個人在,你儘管收下,絕對不會有人知道的。可是楊震對他說:「怎麼沒有人知道呢?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那人聽了,良心上也受到譴責,非常慚愧地挾了那一大包銀子走了。 我們設身處地想想,那麼多的錢,以自己的薪水算起來,大概兩輩子也賺不了那麼多。又當深更半夜,而且只有兩個人面對面,沒有第三者在場,這是多大的誘惑!如果沒有大勇,就很難下拒絕的決心,更難說出那句使對方感悟的名言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楊震說這幾句話時,他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磊落,溫語中有千鈞之力,氣魄多麼的宏偉,這就是真正大勇的具體表現。 志氣相通 專一歸元 再回轉來說,公孫丑又問大勇是怎麼樣修養來的,孟子說是由於意志的堅定來的。「堅定意志」這句話,嘴裏說說容易得很。其實,沒有相當修養工夫是很難做到的。公孫丑再進一步問,堅定意志有什麼方法。孟子告訴他七個字:「持其志,無暴其氣」,如果下定了決心,就堅決地去做,絕對不改變,就像一個虔誠的宗教徒絕不改變他的信仰一樣。學禪的參話頭,學密宗的念咒子,或如念佛,這些都是「持其志」。但僅僅「持其志」還是不夠,不能成功,同樣重要的還要「無暴其氣」。 孟子這裏所講的氣,包括情緒在內。大家對於事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平日都知道,認識非常清楚,都能堅持這個原則。但當心浮氣躁的時候,就會受影響。譬如發怒的時候,理智告訴我們不要出口罵人,可是氣一上來,嘴巴不受控制,罵人的話就出來了。所以「志」與「氣」是兩回事。而孟子說不僅要「持其志」,同時更要「無暴其氣」,不使此氣粗暴浮躁。因為心理與生理是相互影響的。心念專一,可以影響身體,生理機能會受影響。如專心看書時,往往別人說話就聽不見;相反的,生理也影響心理,人生了病就情緒不好,思想或更敏銳或變遲鈍。所以氣修到專一歸元,也可以改變意志。像被撞昏的人,就是氣的作用而影響到意識的昏迷。有學靜坐幾十年的人,無論是佛家、道家,對修養的路子很明白,但始終不能得定,就是因為氣調不好的原故。有些專門做氣功的人,氣煉得很好,可是心理上沒有把理路搞通,也不能成功。「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兩者不可偏廢。 本文節選自南懷瑾先生述著《孟子與公孫丑》,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