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地球 ‧ 敢『動』行」由世界綠色組織主辦、港鐵敢動呈獻,城市定向比賽頒獎禮有幸獲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博士、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及礦務處處長方學誠及天文台助理台長宋文娟出席及致辭。(作者提供)

綠色出行:為地球行多步

本會的香港人步行習慣調查結果顯示,一周內有七天步行至少30分鐘的市民增至佔10%,較2022年的7.8%上升 2.2%,雖然比率仍然偏低,但可見情況有所改善,仍有五成七人步行與乘搭交通工具沒改變。

為期兩星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在11月30日於阿聯酋迪拜拉開帷幕。(聯合國圖片)

COP28:氣候變化與能源未來

燃燒化石燃料引致的碳排放一直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兇,然而可再生能源現今仍有不少地域及資金上的限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品並不容易。是次大會協議首份草案提出要求減用或淘汰化石燃料。

本地電力公司需要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資。(Shutterstock)

燃料價格與能源轉型

隨着全球積極邁向碳中和,逐步淘汰化石能源,在轉型過程中,較少碳排放的潔淨能源──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發展及營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不菲,屆時整體電價或再提升,香港如何應對?

圖示政府委聘玻璃管理承辦商之一──香港玻璃再生有限公司回收再造的分色玻璃片及環保磚。(作者提供圖片)

玻璃回收 任重而道遠?

政府除了致力提升玻璃回收率的同時,也應提升玻璃再造品的普及度,如進一步推廣環保磚及玻璃砂等玻璃再造品的應用,鼓勵工程及建築業界使用本地生產的玻璃再造品,令本地回收產業鏈得以完善。

面對水資源危機,很多國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積極以政策及設施減少水消耗及增加供應。(Unsplash)

未來水危機:點滴是生命

水資源、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無論是防疫時的清潔用水,還是腹瀉等與水污染相關的疾病,到乾旱引致的傳染病風險,如何可持續使用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及維持人類健康成關鍵。

任何物料只要花點心思,就能以另一種形態繼續再用,舊車胎髹上顏料,便能變成社區園圃。(作者提供圖片)

廢物再利用:升級再造的藝術

除了尋找代替品,如何處理大量廢棄塑膠相比之下是一個比較重要但棘手的議題。隨着社會的環保需求帶動,有運動和時裝品牌研發以由膠樽、再生橡膠或海洋塑膠廢物製造的衣物和鞋履,激發出更多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為確保安全,口罩應丟棄於有蓋垃圾桶,而且出門後亦不應隨便脫下口罩。(Shutterstock)

防疫與環保之間

疫症橫行,市民應安守家中,但長時間留在家中,難免使人心情鬱悶。行山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奈何不少人缺乏環保意識,在山上隨便丟棄已使用的口罩,這樣不僅污染環境,更有機會散播病菌。

趁着聖誕節,以減少浪費資源來回饋「養育」我們的大地。就由今年開始,一起過一個綠色聖誕吧!(Shutterstock)

綠色聖誕

聖誕禮物的本意為傳遞心意。然而,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拆開華麗包裝後,才發現禮物並不符合自己「心水」,甚至得物無所用,令心意變成一份令人煩心閒置物,更不幸者會直接送往堆填區。

港島山頂盧吉道曾被國際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選為全球十大行山路線之一。(Wikimedia Commons)

香港「行唔通」?

步行是最好的運動,但都市人普遍運動不足,按政府統計處資料,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於未來20年最為嚴峻。故必須加快發展步行城市,否則人口老化、患病機會增加,勢必對未來政府造成沉重的醫療負擔。

教育市民乾淨回收知識,並收集用過的飲品膠樽,以現金回贈鼓勵市民養成回收習慣,為實現沒有廢棄的世界出一分力。(Shutterstock)

告別即棄文化 邁向無廢世界

隨着化石燃料產業興起,塑膠逐漸普及化,人類的生活變得與塑膠密不可分。塑膠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然而,亦帶來不少問題。塑膠耐用,同時亦不易分解,一件塑膠垃圾需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可分解。

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顯示,去年便有高達1300萬遊客到訪香港郊野公園,試想像,如果每人遺留一件垃圾,便已經有逾千萬件垃圾。(Wikimedia Commons)

還郊區乾淨面目 帶走自己垃圾

雖然漁護署曾多次改良設計,避免動物從回收及垃圾箱覓食。然而,終究不能一勞永逸,有機會被聰明的猴子破解。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源頭減廢,世界綠色組織一直循此方面作宣傳,希望大家了解垃圾遺留對環境的禍害。

玻璃回收後,可以成為不同的製成品,為它重新加上新的用途定義。(Shutterstock)

回收玻璃樽 分類作先鋒

在本港有自家再造玻璃樽之前,世界綠色組織早在今年年中開始了回收玻璃樽計劃,為超過100個食肆、酒吧及商場等收集玻璃樽,並轉給回收商回收及加工再造,既可以物盡其用,亦可減少消耗天然資源。

每次洗手後先用手撥走多餘的水分,或每次只取用一張抹手紙,自然能減少使用抹手紙。(Shutterstock)

少用抹手紙 減生態災難

除了基於衞生問題,用以製造抹手紙的原生纖維太短,亦令其難以回收和再造;加上為了更耐用,抹手紙被刻意加入強化堅韌度的物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解,無疑加重堆填區的負擔。

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及有助紓緩氣候變化。(Shutterstock)

種樹可以救地球

有學者推算未來50年,全球野生動物會少三分二,我們更將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屆時至少有1000種可作食物的植物瀕臨滅絕,作為食物鏈頂層的人類又豈能倖免?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