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粵語「板」這個用法,就筆者所知,至遲見於宋人筆記。(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手甲、腳甲、板

古時書本的「一張紙」稱作「葉」(後簡作「頁」),大概取其薄如樹葉的意思。一葉有前後兩面,以前就分別叫作「前半葉」、「後半葉」。在圖書館學中,「前半葉」、「後半葉」各稱為「面」,而粵語則稱之為「板」。

在粵語文化中,「死鬼」這個粵語詞,已有200多年歷史了。(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死鬼、銜

粵語與安徽休寧話有不少相同用語。我們黃氏家族的先祖在宋朝原居於今日安徽安慶地方,因為金人的侵略才南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人的用語有部分仍與今日安徽省內的方言相同。

只不過「冞書」之「冞」其實是抽象地用其比喻義而已。何以言之?因為實在沒有人會真正「深入」(插入)書本當中,可見此乃形象化的說法。(灼見名家製圖)

斬眉、冞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

《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無「膽粗」一詞,足見「膽粗」未獲承認為現代漢語共同語,只是「方言詞」。(灼見名家製圖)

幫襯、膽粗

現在香港的店主或者售貨員通常就借用了英國人這一套,他們會對顧客說︰「唔知有乜嘢可以幫到您呢?」這顯然是我們的文化被西洋文化侵蝕的一例──印象中,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們還沒有這種英式禮貌。

「掠」字不同「知死」,讀書音與語音聲調不一。(灼見名家製圖)

知死、掠

粵語中常見字詞「知死」、「掠」均是古語,曾被《左傳》、《荀子》、《醒世恆言》等大著記載。它們本身承載什麼意思?古今的使用方式又有沒有不同?

「入來」、「入去」是古語,只要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類的網站搜尋,就可以找到大量用例。(灼見名家製圖)

入來、入去

我們粵語跟上古及中古漢語一樣,「日」、「入」二字的讀音不同,何須像北方人那樣用動輒以「天」代「日」?「今日」、「一日」、「日日」才是真正的粵語──同時也是上古漢語!

我們粵人口中的「番薯」即甘薯。(灼見名家製圖)

番薯、爭食、曲

在商場上或職場上,如果競爭者多,我們粵人會說「好多人爭食」。《漢語大詞典》不收「爭食」一詞。然而古語實在有這個詞,到互聯網上查找就可以找到不少用例。

把「bei35」寫作「被」,則不但意義上毫無疑問,而且讀音方面原來也有證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被、畀

有兩種古文獻均可證明,表「被動」的「被」早已有「上聲」讀法。所以我們直接把「bei35人睇低」(讓人家看扁)、「bei35你嚇親」(給你嚇倒了)的「bei35」寫成「畀」或者「被」都沒問題。

第2頁,共4頁 1 2 3 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