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請別人把某人或某物看清楚時,會說︰「你睇真啲。」請別人聽清楚時,也會說︰「你聽真啲。」當中的「真」就是「清楚」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毛、真、地盤的粵語故事

香港人一向稱建築工地為「地盤」,可惜又有很多人至今仍然錯誤地以為普通話用詞一定雅於粵語詞,於是在電視台的新聞報道裏,現在經常聽見我們一向不講的「工地」,而「地盤」卻很少聽得到了。

古漢語用雙音節還是單音節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位、鬚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

粵語有一個音「sai33」(音同「曬」)而有「盡」、「完」、「最」等意思的詞。(灼見名家製圖)

古粵音「殺」字有四種寫法?

    為了證明歷史上「殺」、「㬠」、「煞」、「曬」這四個字確實曾作為同音同義的一個詞使用,筆者現在在開列幾本內地學者編著的語文工具書所用過的書證──但各書對各字的注音(漢語拼音)卻不盡相同。

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腳、至到

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

原來粵語「板」這個用法,就筆者所知,至遲見於宋人筆記。(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手甲、腳甲、板

古時書本的「一張紙」稱作「葉」(後簡作「頁」),大概取其薄如樹葉的意思。一葉有前後兩面,以前就分別叫作「前半葉」、「後半葉」。在圖書館學中,「前半葉」、「後半葉」各稱為「面」,而粵語則稱之為「板」。

在粵語文化中,「死鬼」這個粵語詞,已有200多年歷史了。(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死鬼、銜

粵語與安徽休寧話有不少相同用語。我們黃氏家族的先祖在宋朝原居於今日安徽安慶地方,因為金人的侵略才南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人的用語有部分仍與今日安徽省內的方言相同。

只不過「冞書」之「冞」其實是抽象地用其比喻義而已。何以言之?因為實在沒有人會真正「深入」(插入)書本當中,可見此乃形象化的說法。(灼見名家製圖)

斬眉、冞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

《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無「膽粗」一詞,足見「膽粗」未獲承認為現代漢語共同語,只是「方言詞」。(灼見名家製圖)

幫襯、膽粗

現在香港的店主或者售貨員通常就借用了英國人這一套,他們會對顧客說︰「唔知有乜嘢可以幫到您呢?」這顯然是我們的文化被西洋文化侵蝕的一例──印象中,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們還沒有這種英式禮貌。

第1頁,共3頁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